[1]刻石,碑在先秦時代的稱謂,漢以後稱碑。作為識別日影與拴牲畜的豎石,先秦時也有“碑”之名號。鄭玄注《儀禮》雲:“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影),引陰陽也。”但作為刻字的石碑,先秦時叫做“刻石”,而不叫做“碑”。

[2]彈冠,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意為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彈冠相慶成為成語,雖為《漢書》所出,然其意在戰國時已有。宋代蘇洵曾以“彈冠相慶”描述春秋故事。

[3]宇宙,語出戰國早期名士屍佼論著,見《屍子》下卷:“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4]戰國中期,成型毛筆還沒有發明,書寫工具多樣化,戰國晚期時蒙恬發明了毛筆。

[5]洛水有兩條,一是流經洛陽、從平原入黃河的洛水;一是流經陝北、從潼關入黃河的洛水。這裏指後者。

[6]脎,秦地古典方言,讀上聲,至今關中方言仍將頭叫做“脎”。

[7]銅額,即後世之銅匾,懸掛於門額的銅製橫牌。古稱“額”,後世稱“匾額”或“匾”。

[8]白雨,秦地古方言,即突然而來的暴雨。

[9]秦國爵位分為二十級,一級最低,二十級最高。大良造之上還有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

[10]灋,“灋”為“法”的古體字,音義皆與“法”同。

[11]阪,戰國秦人將山塬高坡稱為“阪”,鹹陽北阪後來成為著名的六國宮殿區。此稱謂至今在日本保留,“大阪”即建在山塬高坡上的都市。古典遊記如《水經注》等,常有“峻阪迂回”之說,皆出於秦時語彙。

[12]見《尉繚子·兵令下二十四》。

[13]熒惑,火星別名,因其隱現不定而令人迷惑,故名。心,星宿名,又稱大火,二十八宿東宮蒼龍七宿之一。熒惑守心,即熒惑居於心宿。古星象家認為乃大凶之兆。

[14]十二次,即日月及主要星辰運行所經曆的十二個處所,按此劃分地下對應的十二個方位,用十二支表示。

[15]戰國尺小,按今日度量衡,八尺當在一米八左右。

[16]魏惠王,後因魏國遷都大梁,所以文獻典籍如《孟子》也有將其稱為“梁惠王”者。

[17]臏刑,挖掉膝蓋骨,使人殘廢的肉刑。

[18]桂陵,在今日山東省菏澤西部的山原地帶。圍魏救趙的伏擊點史家素有爭論,此取主流一說。

[19]行軍司馬,類似於今日的作戰參謀,但職能要更為寬泛。

[20]高奴,今陝西省延安地區。當時魏國占領的河西地帶,包括了今日陝北高原的大部分和洛水流域。

[21]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戰國初期為趙國,中期、後期為秦國領土。

[22]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部,當時在汾水西岸,戰國後期被秦國占領。

[23]膚施為今日榆林地區,高奴為今日延安地區,雕陰大約在陝北甘泉和黃陵之間,乃戰國軍事要塞之一。

[24]陳城,今日淮陽縣一帶,戰國後期名陳縣。

[25]南山,即終南山,今日秦嶺。

[26]料民,先秦用語,即查點登記戶口、人口。

[27]商南城,大約今日陝西商南縣。

[28]桃林高地,函穀關內的高原山地,東漢時期設置的潼關即在這片高地上。

[29]廷尉,戰國時代秦國執掌司法刑訊的官員。秦惠王時,廷尉開始成為秦國重臣,後益顯赫。

[30]預言,即老子預言。《史記·周本紀》與《史記·秦本紀》相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有異。

[31]秦始皇時,名將蒙恬將秦箏增加為十弦以上,音色更為豐富。見本書第五部講述的故事。

[32]見《管子》中《乘馬》、《小匡》、《立政》等篇。

[33]洛水有兩條,秦國境內的洛水經今日陝北流入渭水,南洛水則經洛陽流入黃河。這裏是南洛水。

[34]《禮記·檀弓上》,子路引語。

[35]名家,戰國學派之一,循名求實,以詭辯著名,對中國哲學頗有貢獻;不是“著名學派”之意。

[36]秦雲陽在今陝西淳化山區,始皇置雲陽縣。北魏後的雲陽縣在今陝西涇陽,該縣有雲陽鎮。

[37]枹罕,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南。

[38]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

[39]料民,上古時期清理登記人口的專門用語。

[40]填星,古占星學又稱決星、卿魄,即土星。

[41]甘德、石申,戰國著名星象學家,最早記載了彗星現象。

[42]大父,春秋戰國時期對祖父的正式稱呼。

[43]根據今人考證,《司馬穰苴兵法》與流傳的《武經七書·司馬法》不是同一部兵書。

[44]先秦時代,一般將建造都城稱為“營國”,具體包括對都城及建築式樣的設計與施工、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