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禦書,燕國官職,掌王室文書典籍並起草詔書政令等。

[99]成軍,古代計算兵員基礎的概念,即可以成為軍隊的人數,也就是可征兵員,並非現成軍隊。

[100]灃水在古鹹陽以西入渭水。秦時古鹹陽,在今鹹陽以東。今灃水已近幹涸,在今鹹陽東南。

[101]下蔡,今河南汝南地帶,戰國時為楚魏拉鋸之地,所謂“楚頭魏尾”,多屬北楚。

[102]大父,春秋戰國時對爺爺的稱謂。

[103]齊國曆法與中原不同,有三十個節氣,“期風至”,大體即中原的“立秋”節氣。

[104]戰國軍製:千人一戰旗,千夫長立旗書姓,為最低層將旗。

[105]戰國時,宜陽城在洛水北岸,是故得名,見《水經注》。今宜陽城在洛水南岸,在古宜陽東南。

[106]平城,今山西大同,戰國中期為燕、趙、中山、匈奴的拉鋸地帶。

[107]戰國秦製:邦司空掌都城工程,關市掌都城商賈稅收,大內掌都城王宮物資,憲盜掌捕拿盜賊。

[108]芙蕖,春秋戰國對荷花的稱謂。

[109]濮陽,今河南濮陽,戰國時衛國都城。

[110]陽周,戰國時秦國在黃河西岸的軍事重鎮之一,在今陝北綏德西南地區。

[111]膚施,秦國上郡治所,今陝北榆林地區。

[112]高奴,戰國時秦國上郡重鎮,今陝北延安。

[113]雕陰,上郡重鎮,今陝北甘泉以南。

[114]北地郡,戰國秦的老郡縣,大體包括今日甘肅慶陽地區與涇水上遊。

[115]裨將,戰國時副將名稱,統兵數量不確定,大體在千夫長之上,在一軍主將之下。

[116]鄜山,洛水東岸山地,戰國秦時為雕陰縣,在今陝西中部富縣地區。

[117]頻陽,戰國秦縣,今陝西中部富平縣地區。

[118]馬邑,趙國西北要塞,在今山西朔縣地區。

[119]宋襄公率軍擊楚,恰逢楚軍渡河。軍前大將力主半渡擊之。宋襄公卻斥責將軍違背王師仁義。待楚軍完全渡河後列陣而戰,宋軍大敗,成為春秋戰國之笑談。

[120]漁陽,戰國時燕國要塞,大體在今北京的懷柔與密雲之間。

[121]契柱,龜卜工具,即削成尖銳形狀的堅硬木材,燒紅吹亮,灼入事先鑽好的龜甲孔洞,使龜甲呈裂紋。

[122]王弓,古代弓箭中硬度最高的長弓,宜於戰場遠射。

[123]兵矢,鏃頭最粗長銳利的長箭,可穿甲破盾。

[124]驛丞,秦國驛館的館長,歸屬行人署。

[125]陶邑,宋國最大的商市都會,中原大市之一,在今山東定陶西北。春秋越國範蠡辭官後在此經商,號稱陶朱公,大富甲天下。

[126]巨野澤,戰國時齊魏宋邊界大湖,後幹涸消失。大約在今山東鄆城、梁山東南。

[127]商丘,宋國都城,今河南省商丘地區西南。

[128]新城,戰國時韓國西部要塞,在今河南省伊川西南;陽晉,戰國時齊國西部要塞,在今山東省兗州西北。

[129]禦史,戰國時齊國官職,幾類國君秘書長,與秦國長史同。

[130]伊闕,戰國時洛陽南伊水要塞,又稱龍門,春秋時名闕塞,因兩山相對如闕門,伊水流其間,故名。

[131]澠池,春秋時鄭地,戰國時韓國要塞,因其城堡在澠池(湖泊)岸邊,故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西。

[132]孟西白,秦穆公時三位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的後裔家族,詳見本書第一部《黑色裂變》。

[133]行儀,燕國軍職,掌軍中謀議,類似於中原各國的中軍司馬。

[134]禦史,戰國時齊國王室執掌國君事務的大臣,相當於秦國長史。

[135]桃林高地,即今日潼關山塬,誇父山為其中一山,相傳誇父逐日至此渴死,手杖化做桃林而得名。

[136]陝原,今河南陝縣地帶山塬,戰國稱為“陝陌”,也是秦國與中原的傳統分界之一。

[137]鬆陽山,洛水西部山地,為鬆陽溪源頭,在戰國宜陽之西。

[138]臼口,武關東南一百餘裏的丹水沿岸山口。

[139]陰符,古代以竹板刻特殊線條或形狀不同的竹板傳遞軍事秘密訊號,唯兩端知曉寓意,是稱。

[140]均水,發源於崤山,從北南流,在南陽山地入丹水,兩水交彙的三角地帶正在武關東南。

[141]斄縣,戰國秦縣,大體是今日關中武功縣地區。

[142]太一山,陝西太白山的古稱。

[143]磁錘,秦地古方言,今偶有流傳,意為憨笨老實。

[144]見《戰國策·韓策·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