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胡服風暴(2)(2 / 3)

閼與位於漳水上遊山地,南壓韓國上黨,西對秦國離石,距東南之邯鄲三百餘裏,是趙國西部的第一道險關。過了閼與沿漳水河穀東下百餘裏,便是邯鄲西大門——武安[220]要塞。武安一過,距邯鄲隻有不到百裏,鐵騎馳騁,一個時辰便到城下。唯其如此,這閼與雖則不大,卻是絕不能放棄的咽喉要地,即或在兵力最吃緊的時刻,閼與也常駐著兩萬長於山地廝殺的精銳步軍。而今秦軍直逼閼與,顯然是要破除趙國屏障而威脅邯鄲。

緊急軍報傳入邯鄲後的半個時辰,惠文王特使便四路出宮了:第一路直赴中山軍前,向統兵大將樂閑通報軍情變故,囑其相機處置;第二路飛赴武安,急召將軍廉頗來邯鄲;第三路出邯鄲東北直奔觀津[221],急召大將樂乘;第四路北上巨鹿[222]府庫,急召田部令趙奢回邯鄲籌劃糧草。趙何相信,幾路特使必有一路能解閼與之危。

趙何之所以信心十足,根本在於這時的趙國非但有胡服新軍三十餘萬,且多有良將。對諸侯作戰,非但有勇邁絕倫的大將廉頗,更有閑居觀津號為望諸君的天下名將樂毅及其同是兵家名士的兩個兒子——樂閑、樂乘,老而彌辣的平原君趙勝,久在軍旅而如今職掌國尉的肥義,若再加上趙成、趙文、趙造、趙俊、趙固、趙袑等一班王族新老猛將,趙國直是當時天下的名將淵藪。其中堪稱帥才而能獨當一麵者,至少有樂毅、廉頗、趙勝、肥義、樂閑、樂乘、趙成幾人。然則,除非有亡國之險,樂毅這般名動天下的大帥是不宜輕動的。趙勝、趙成、肥義這三位,都是年過六旬的老將,也是不能隨意上陣的。能立應突發危機者,自然便是常在軍中的這班大將。幾將之中,樂閑率軍進攻中山國,其餘幾人便成了迎擊秦軍的自然人選。

暮色降臨時,最近的廉頗率先趕回邯鄲。

廉頗堪稱天下軍旅一奇,越趨盛年越見戰陣之才。做前將軍時,廉頗便以勇邁聞於諸侯,而今已是五十餘歲盛年之期,卻更見壯猛心誌非凡,一副灰白的連鬢絡腮大胡須掛在黝黑紅亮的臉膛上,步態赳赳聲若洪鍾,但在軍前立馬,大有河嶽泰岱而無可撼動之勢。然則,若僅僅是勇猛,自不足以成為天下名將。廉頗之奇,在於衝鋒陷陣之勇猛與統率大軍之穩健奇妙地糅合在了一起。一身而享天下第一武勇與天下第一穩健之赫赫大名,戰國之世無出其右。

當沉重急促的腳步聲遠遠傳來時,惠文王先自笑了。廉頗的腳步聲永遠都像戰鼓,任你萎靡困頓之人,一聽這咚咚鼓點都會陡然振作。趙何也是一樣,順手撂下案頭的《閼與關山圖》,大步迎了出來。

“老卒廉頗,參見我王!”還在九級石階之下,黃鍾大呂便轟然撞將過來。不稱老夫,也不稱老朽,硬邦邦自稱老卒,這也是廉頗一奇。

趙何哈哈大笑:“老將軍,本王正在虛席以待,請了。”

“我王請!”廉頗肅然一拱,跟在趙何身後大步進了幽靜的偏殿。

“老將軍請看,這是閼與急報。”趙何拿起案頭羽書遞給了廉頗。

“老卒駐防武安,軍情盡知,我王何斷?”

趙何笑道:“戰事問將。老將軍以為閼與可救麼?”

默然片刻,廉頗終於開口:“閼與道遠險狹,急切難救。”

趙何一驚,心下一沉:“閼與丟給秦軍,邯鄲豈不大險?”

“邯鄲無險,我王毋憂。”

“何以見得?”

“老卒鎮守武安,秦軍難越雷池半步。”

趙何不說話了。廉頗的回答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以如此勇邁大將之目光,尚且認為閼與難救,那顯然真是難救了。趙何不是父王趙雍那般戰陣君王,沒打過仗,戰事決斷曆來以大將主張為憑據。廉頗是行伍擢升,久經戰陣,他能說“道遠險狹”,那必是大軍無法兼程行進的崎嶇山地羊腸道,趕去也是遲了。驟然之間,趙何想起廉頗當初的建言:在閼與當屯兵五萬。可是,其餘大將都以為兩萬足以支撐,屯兵過多,且不說閼與不能展開,糧草輸送、兵力凝固難以迅速調遣等都是不利之處。目下看來,廉頗是沉穩老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