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胡服風暴(2)(1 / 3)

“趙國若滅中山,我河東根基離石、晉陽便成孤島。”高陵君嬴顯打破了沉默。他目下執掌黑冰台,對各國情勢了如指掌,顯得極為自信,“當年趙雍非同尋常,其勃勃雄心堪與齊湣王比肩,其過人才幹與英雄氣度,卻又遠非齊湣王所能及。趙雍給趙國留下了一支精銳大軍,且平定了東胡、林胡、樓煩,三次蠶食中山國。目下趙何,分明是要從吞滅中山開始,踏出南下爭霸第一步。若不能在這第一步還以顏色,趙國會立即奪取上黨,直接壓迫河內,成為心腹大患。”

“高陵君言之有理!”兼領鹹陽城防的涇陽君立即跟上,“趙攻中山國,我攻趙邯鄲。此乃孫臏圍魏救趙之計。若得定策,我率十萬大軍攻趙!”

“你?”宣太後嘴角淡淡一撇,看著魏冄,“白起如何?沒個話來?”

“有。白起的快馬羽書。”魏冄本不想將白起的羽書拿出來,然在閃念之間卻又立即拿了出來。這位老姐姐知人之明殺伐決斷之利落,魏冄從來都畏懼三分,她但發問,自是料定白起不會在如此兵家大事上聽憑朝議,但有隱瞞,立時必有難堪。

“丞相之意如何?”宣太後眯著眼睛將羽書看了一遍,順手遞給秦昭王,又看著魏冄。

“啟稟太後,臣以為武安君白起失之謹慎。”在宣太後麵前,魏冄從來不會像在秦昭王麵前那般無官稱說話,言必合乎法度,“若是大勢繁難糾結,敵國軍力數倍於我,自當謹慎從事。然則,目下山東五國皆弱,無一國堪與大秦正麵爭雄。唯餘趙國稍有起色,視若空前強敵,似有不妥。據實而論,趙國三十餘萬大軍,我則有四十餘萬大軍。趙之國力、軍力,皆弱於我甚也。再說部署:趙軍精銳十餘萬常駐陰山草原,十萬大軍攻中山國,所餘兵力充其量十二三萬,除去要塞與邯鄲城防,能出動者僅在八萬上下而已。當此時勢,若聽任趙國吞滅中山國,將大大助長山東六國氣焰,合縱死灰複燃亦未可知。”魏冄本來沒有想對如此一件顯而易見的小戰大費唇舌,若在尋常時日,以他之專斷快捷,三言兩語便告了斷。可白起一有歧見,事情大為複雜。至少,白起在宣太後心目中的分量魏冄是清楚的,若不條分縷析,老姐姐一句話便將你撂在了一邊。

“也是一理。”宣太後點了點頭,對秦昭王道,“大主意秦王拿,你說。”這宣太後卻是奇特,分明是自己決斷國事,可每次都要在最要緊時刻將兒子推在正位,似乎總是反反複複地強調著一句潛台詞:除了我,誰也不能無視秦王。

秦昭王皺起了眉頭道:“看了白起羽書,我以為白起謀劃深遠,可做長策。然則,方才丞相一番論說,我也以為有理。兵家謹慎,原本不錯。然若謹慎過分,也會貽誤戰機。就實說,目下委實難以決斷。”

“喲,沒主意了。”宣太後破例地笑了,“你等三個,如何說?”

“打!”華陽君第一個開口,“丞相大是在理,區區八九萬大軍,不打顏麵何存?”

“武安君思慮深遠,然目下卻不著邊際。”高陵君顯得成算在胸,“戰場爭雄,實力較量。我隻出奇兵一支攻趙心腹,使他滅中山國不成,未必與他舉國大戰,實在無須多慮。”

涇陽君立即跟上:“我亦讚同丞相之見。大戰要武安君親自出馬,如此小戰,武安君不在,亦當定策,無須遲疑。”

“如此說來,都是這個主意了。”宣太後輕輕點著竹杖,“話說到頭,要論打仗,還是白起實在。縱有一謀之失,兵事還得靠白起。”三言兩語將仍然倚重白起之意說得明明白白,說罷扶著竹杖站了起來,“秦王難斷,我拿個主意:秦王丞相到藍田大營聚集大將,他們都是戰場滾大的,自有個掂量;若有良將請命出戰,大體便是打得。”

“臣等讚同!”魏冄四人異口同聲。

“好主意!”秦昭王拍案起身,“丞相,何時去藍田?”

“飯後走,初更便到。”魏冄說罷回身出廳,“一個時辰後,章台渡口見。”話音落點,樓梯已經傳來了沉重急促的腳步聲。

三日之後,中山國特使被緊急召往丞相府。進府一個時辰後匆匆出來,連驛館也沒有回去,直出鹹陽星夜北上了。

二、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

秦軍快速東出的消息傳到邯鄲,趙國君臣大出意料,卻也沒有慌亂。

在趙國君臣心目中,很是清楚吞滅中山國的利害關聯,多年來隻是不斷蠶食中山國,而不做滅國大戰。迄今為止,中山國已經隻剩下不到十座城池,不到五百裏地麵,趙國才決意一舉滅之。進兵之前,惠文王趙何曾有秦國發兵之憂慮,誰知幾位重臣眾口一詞,秦國南郡未安,白起遠在夷陵,決然不會發兵攻趙。趙何思忖一番也覺在理,趙國吞滅中山國隻在一個月間,縱然白起聞訊星夜北上,待率領大軍上路,隻怕中山國也沒有了,其時秦國奈何?可令趙國君臣驚訝的是:秦國根本就沒有動用白起,也沒有動用舉國大軍,竟派一個叫做胡傷的大將率八萬鐵騎直逼閼與[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