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神聖的守望,以森林的名義(15)(2 / 3)

糧食生產在經過長期的潛力挖掘之後,每前進一步、每增長1千克都要比以往更為艱難,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和科技含量,最根本的卻是需要更加高瞻遠矚的對土地的珍惜和關愛。

我們的耕地不僅少了,而且累了,瘦了。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農業科技滯後,再加上耕地的減少,大量施用化肥及殺蟲劑以後的土地報酬遞減,提出了一個已經老掉牙卻同時又是新鮮而迫切的話題:我們還應該為土地做些什麼?人之與地唯有索取的人地關係,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

美國世界觀察所所長、高級研究員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博士認為,中國到2030年的遠期糧食問題嚴重,屆時世界都將無法養活中國。由此世界及中國對此均有不少議論,糧食問題一時成為中國的熱門話題。一個12億人口的大國,農業基本上還是靠天生產的農業,我們怎麼能對土地、糧食、吃飯問題掉以輕心呢?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也想告訴布朗先生,我們將努力自己養活自己,這不僅有過去45年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的曆史可鑒,也在於近兩年來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對耕地的保護采取了若幹重要的措施。更要者,中華民族古老的敬天惜地、天人合一的智慧與文化,將有可能與當今的綠色潮流彙合,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光彩。

當然,我們還要祈禱天佑吾土吾民。

因為,未來世界的各種災難是人所不知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正視影響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三大障礙:

水土流失麵積約占全國總麵積的1/6。

土地沙漠化、鹽堿化、氣候異常、病蟲害和水土流失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其影響最廣、破壞最大且持續不斷的是水土流失。我國每年因水土流失而白白失去的土壤至少達50億噸,相當於在全國所有的耕地上刮去一層1厘米厚的表土層。其中的氮磷鉀營養物相當於4000萬噸化肥。對全國1403個縣的土壤肥力測試表明:

59%的耕地缺磷;

23%的耕地缺鉀;

14%的耕地磷鉀均缺。

水土流失不僅使耕地麵積銳減、肥力下降,而且也使人地關係不斷惡化。美國的生態學家認為,中國黃河、長江的水土流失,是“主動脈出血”,這是民族的也是土地的,當然也是一個人類種群的主動脈的出血,分分秒秒,從不停息。

每年的受災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6。

1949年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出現幹旱7.5次,洪澇災害5.8次,台風登陸7次,40多年間共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50多次。一般年份,我國受災害影響的人口約2億左右,近幾年災害的頻率激增,所影響的人口及損失大大超過了平均水平。1994年的水災,死亡4300多人,受災耕地1700多萬公頃。是年,廣西梧州地段的西江水陡然升漲28米,水淹梧州30多天。1995年及1996年的受災情況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文盲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約占總人口的1/6。

20世紀90年代初期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全國15歲和15歲以上的文盲、半文盲的人數占全國人口的15.9%,加上未上學和失學的適齡兒童,正好占了總人口的1/6。這些文盲、半文盲主要分布在農村。全國每年有2000萬以上的人口進入勞動年齡,加上目前農村的1.9億剩餘勞動力,正好又是一個可怕的1/6。

未來歲月裏,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人要工作,要吃飯。

也許,比上述種種問題更加嚴重的是:中國還是個浪費大國!也就是說,如果不在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便仍然增產,而繼續揮霍,不去節儉地生活,一切的努力仍將可能化為烏有。

公款吃喝一年吃掉人民幣1000個億,這句話已經說了很多年了,屢禁不止,原因何在,不是本書探討的題目。而1000個億(假設就隻是1000個億)所象征的卻是宴席上流水一般吞吃也流水一般扔掉的各種資源。

真是: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肴萬姓膏。

前文已說及北京各大飯店倒掉的飯菜是每天12噸,《工人日報》的報道說哈爾濱有各種餐廳、酒館、旅館、食堂1萬家,每天傾倒掉的飯菜為50萬千克,上海、廣州、海口等,所有的大中小城市,每天都在傾倒數以噸計的飯菜。

未富先驕的奢靡之風不僅由那些揮霍公款的人淋漓盡致地表現著,甚至在一些普通的家庭,甚至在大學的學子中間,也正如瘟疫一般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