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幕降臨,星月各得其所地在天上閃爍,鳥雀也還巢了,12億人要有房子住,冬日嚴寒,炎夏雨暴,總得要遮風擋雨吧?
當晨光初露,新的一天總是不斷地開始,扛著行李卷的民工們,已經擠滿了城市公交車的站台,他們不知道流動的日子什麼時候到站,他們隻知道那大都市是別人的,別人的家不是自己的家。
據1995年的經濟運行情況通報,每一天,中國人要消費糧食7.5億千克,食油1000萬千克,豬肉6000萬千克;
每一天,中國城鎮增加住房麵積73萬平方米,農村蓋新房156萬平方米;
每一天,中國的大小商場售出6萬台電視機、12萬隻手表、200萬米綢緞,城鄉開通1萬部電話;
每一天,中國大陸的各種交通工具運送旅客1800萬人次,相當於瑞典、挪威、芬蘭和冰島四個國家的人口總和;
每一天,僅僅在北京,各家賓館、飯店裏豪飲海吃的有錢人大方地吃剩、而由飯店倒掉的美酒佳肴達12噸之多;
每一天,中國尚有至少6000萬農民忍饑挨餓……
所有的現象似乎都是矛盾的:我們很富,我們又很窮;我們有時候看起來是一個奢華的大國,都市公路上的各種世界名車就是注腳,但,我們其實是一個至少還不富裕的、甚至是相對貧窮的大國,你看城市裏公交車的破舊就感覺到了。除此之外,我們還是浪費的大國、災害的大國、文盲的大國。
當然,最當之無愧的首先還是人口大國。
人口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製約,還可以從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一則數據中得到證實:中國每年增加的國民收入中,有1/4用於每年淨增加的1400萬人口。
每年淨增加的1400萬人意味著什麼呢?
——每年新增加一個北京市的人口;
——每月新增加中國東南部一個大縣的人口;
——每周新增加一個小縣的人口;
——每天新增加3.8萬人口;
——當我抽完一支煙的時候,中國各地便會有近300個小生命呱呱墜地。
中國人口既有數量的危機,也有質量的危機。
我國至少有1.8億文盲,青少年文盲占30%,同時每年還會出現200萬新文盲。我國尚有400萬以上的適齡兒童因為貧困不能入學,在校學生中每年流失的小學生也超過400萬名。
中國的文盲、半文盲有92%在農村,農村的多孩率是城市的15倍。
一項對50歲以下婦女按文化程度分類統計的平均生育子女數是:
文盲:5.86人;
小學文化程度:4.8人;
初中文化程度:3.47人;
高中文化程度:2.85人;
大專文化程度:2.05人。
結論是明明白白的:文盲和低文化程度的母親生的子女愈來愈多。
未來文化結構的每一個階梯上,中國的高文化、高智商的後人將愈來愈少。
結論已經不算朦朧了:我們這個民族是在走向更好的素質、更高的智商呢,還是極有可能與此背道而馳?
落後和不發達,不僅僅是器物的,更是文化的;不僅僅是能勾勒出社會經濟的一堆數字與報表,也是一種在這些數字與報表之外的精神和心理狀態。
如同現實是曆史的延長一樣,未來就存在於現實之中。
每一個時代都會過去。
每一個時代都是過渡時代。
未來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現時的父母手中——我們生下的是文盲的後代呢,還是文化的傳人?是健康的生命呢,還是先天、後天的殘疾?還有,我們留給後代的隻是高樓大廈呢,還是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流水?
12億人就這麼一點地。
12億人的數字每分每秒都在增加,與此同時,我們的耕地還在減少。
中國人的家園便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角落,山野、鄉村、戈壁荒漠中的綠洲,或者是鋼筋水泥構架的城市。
我們的家也許仍是貧窮的,塞外漠北,黃土窯洞,雲貴高原的十萬大山中,風總是那麼狂,水總是那麼渾,鮮紅的是辣椒,金黃的是苞穀,滾燙的是鄉音。
故土,故鄉,故國。
有一根情感的纜繩係在我們的心頭,它的顫動就是我們心的顫動。
遠行歸來,你踏上故土你就感到了溫暖。
你尋到了根你便有了根。
土地的富足,包括了一切物種的富足,那才是人類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