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一旦升起,幾無遮蔽的沙漠便是明晃晃的了。這時候,各種動物開始退隱,次序則與出現之時恰恰相反:哺乳動物最先消失,然後是小鳥歸巢,斷後的是蜥蜴,它不慌不忙地等待旭日東升暖一暖身體再撤退。
陽光便熾烈了。
沙漠又寂寥了。
沙漠中的動物和植物一樣,在雨水較多的地方便活得滋潤。動物的生活主要取決於植物是否繁茂,它隻是間接地依賴降水量。沙漠中的生活鏈主要是受水量多少調節的,水控製了植物的生長,植物又決定動物的生活狀態。
你看沙漠裏的綠洲就知道了,那裏的生命是那樣繁茂,因為有水,有土地,有熱量,陽光的充足自不必說,所以便有生物滋生。但,走出綠洲之後的滿目荒涼,便使人倒抽一口涼氣。不過,今天的環境學家正在思考並已經實踐著這樣一個目標了:在沙漠中建設更多的人造綠洲。
在這裏特別要指出的是,人類的此種目標是建立在大地完整性的基礎上的,是以水和綠色求得人與沙漠之間的平衡及和諧,這和“消滅沙漠”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方式。也因此,我們不妨說:
那綠洲,是沙漠賜給人類的。
我們為什麼要消滅沙漠呢?
我們怎麼能消滅沙漠呢?
地球在,沙漠便也在。我們隻是不要去破壞沙漠植被就好了。我們隻要明白新沙漠是人造的,沙漠化是人為的就好了。
沙漠裏除了缺水,什麼也不缺。已知的不少大漠地下,有豐富的地下水、石油及別的礦物資源,這時候再想一想沙漠的地表形態,那種高溫和灼烤,拒人於千裏之外,卻也是護衛的一種手段:
那些清冽冽的水,那些烏黑的煤炭或者石油,本應是屬於我們的子孫的。
如果有清水灌溉,沙漠土壤生長的植物更有營養,質量更佳。這是因為它不像濕潤區的土壤那樣已經耕作了幾百年、上千年,不少有益的成分已隨流水而去。相反,沙漠土壤卻是各種成分保持最完好的,我見過沙漠中的世人視為稀少珍寶的甘草,我還吃過沙米,至於沙漠中生長的沙蔥,其嫩綠一點也不亞於江南田園的小蔥。
沒有比沙漠中的灘草味道更鮮美的了。
21世紀的鍾聲很快就要響起了。
人類學家說:海洋和沙漠,是人類在並不遙遠的將來的僅剩的遷徙之地。到21世紀中葉,世界100億的人口,除了走向海洋、走向沙漠,還能走到哪裏去呢?
是的,到目前為止,沙漠的環境並不是人可以生存的環境。因此,作為大地的一部分,人類要把關愛的目光投向大漠,同時,人類將不得不考慮:麵對缺水的將來,我們怎樣去適應一種可以生存但必須節儉的環境?
人啊,你要去牧養沙漠。
人的心目中有了大地的完整性,沙漠裏才會出現更多的綠洲。
我們不能不身體力行了:今天的人隻有節儉地生活、使用資源,才能為後人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自立於未來歲月的立足之地。
未來未必黑暗。
但,未來肯定殘酷,充滿了生存競爭的殘酷。
親愛的讀者,讓我們一起回到敦煌月牙泉旁的那個大漠之夜,多一點荒漠感覺,多一點蒼涼感覺,多一點暗夜感覺,並且告訴我們的孩子。
有信心的人覓到了荒漠甘泉。
能守望的人聽見了大漠呼告。
那鳴沙之聲是蔚藍色的,是來自地底下或海洋上的關於文明的另一種賞心悅目的敘述。聖雄·甘地說:
文明的精髓不在於需求的增長,而在於有目的地、自覺自願地放棄它們。
還有一個西方的哲人——海德格爾——呼應道:
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牧人。
小心翼翼地接近輝煌
由中國的土地出發,不能不想到中國國情的方方麵麵。
確實,從悠久的文化傳統而言,從眾多的人口和遼闊的幅員而言,從中華民族經磨曆劫自強不息的精神而言,中國是個真正的大國。
當然,大國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榮耀,也有負擔。比如若幹資源的人均數便說明:所有的巨大以12億做分母的時候,便少得可憐了。
這個世界上人口超過1個億的國家,除了中國尚有印度、俄羅斯、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日本、尼日利亞、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9個國家。超過5000萬的為20多個國家。也就是說中國人口之多接近於另外9個超過1億人的國家的總和,還相當於20多個超過5000萬人的國家的人口總數。
在12億中國人中,至少有1億是流動人口。
農村日益減少的耕地,已無法容納如此眾多的農民,都市的霓虹燈又在遠遠地吸引著他們,在廣大農民中流傳甚久的關於都市的繁華與財富,終於變成了1億人的盲目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