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是上帝所為,還是天氣導致?從根本的動因上說,都不是。幹旱固然是沙漠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就本質而言,它是由人類太過頻繁的活動造成的,人類對土地造成的壓力太大了。
荒漠化並不僅僅指沙漠的擴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較幹旱的土地的不斷退化。人們過度種植使土地衰竭,過度種植的地方出於人口和經濟的壓力,還必定過度放牧及濫伐森林,這樣便毀掉了防止土壤退化的植被,以及固定土壤的樹木。全世界所有的幹旱地區,都已經或正在走著這一自毀之路。
聯合國糧農組織(FAC)官員羅伯特·布蘭克林說:“貧窮的人們慣於給土地施加壓力,而這隻能加重他們的貧窮。”
此言不謬,問題是:貧窮的人常常是無助的人,他們除了在地裏刨食,直到把這一塊地刨成荒漠之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荒漠化的警示是明明白白的: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
它不僅已成為貧窮的根源,它還將成為戰爭和動亂的根源。
荒漠化被公認為“地球的癌症”,它的迅猛擴展所威脅的是整個地球的一切生態領域,亦即人類的全部生存環境。
荒漠的擴展正同人口激增同步,有一筆賬應該告訴地球上的所有人:一個人一生平均要喝75噸水、消耗17噸碳水化合物、2.5噸蛋白質和超過1噸的脂肪。
全世界每年增加1億人,英國《衛報》1996年4月13日的文章說:“今年新年伊始,世界穀物儲備就低於以往任何時候,隻夠48天之用。”
我們已經看見了——僅僅是從小小的電視屏幕上——這個刪削了繁華、奢侈、不知廉恥的政客的豪言壯語的世界是這樣的赤裸著凶殘和貧窮的本質:從布隆迪、盧旺達到紮伊爾,衣不蔽體奄奄一息的幾十萬難民從一塊土地被驅趕到另一塊土地,同在死亡的邊緣,而又為著一包餅幹、一袋麵粉,以最後的力量做殊死搏鬥。
假如孩子的眼神是絕望的,並且就這樣絕望下去,那麼人類還有希望嗎?
21世紀,我們怎樣腳踏實地?
中國的土地,養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黃土地、黑土地、紅土地,離我們更近、與我們更加休戚相關的土地形勢,又如何呢?
我們不能不先略說製約和影響中國土地的地理大勢及地質災害的現狀。
造物主把中國擺在這樣一個位置上——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斜麵,麵向著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整個地勢以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為核心,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寬廣的大陸架把中國大陸和太平洋的大洋盆地相連接。
最形象地體現這種西高東低的地理大勢的,莫過於自青藏高原發源,向東一路流經19個省、市、自治區後,分別注入渤海和東海的黃河與長江。
它們一路滋潤,一路奔騰,千年不息。
中國大陸地勢的呈梯級分布層層下降,懸殊的高差為世界所罕見,稱為地形三級階梯。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麵積達23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之屋脊,也是中國地形上最高一級階梯。它雄踞西南,一派高屋建瓴之勢,橫臥著一列列白雪皚皚冰川閃爍的巨大山脈,自北而南有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唐古拉山、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
越過青藏高原北緣的昆侖山—祁連山和東緣的岷山—邛崍山—橫斷山一線,地勢迅速下降到海拔1000~2000米,這便是第二級階梯。它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至太行山,經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線為界。這裏高原、盆地雲集,有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翻過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向東直到海岸,是一片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是為第三階梯。在這裏自北而南分布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長江以南則是一片廣闊的低山丘陵。
從海岸線向東,則是碧波萬頃洶湧,島嶼星羅棋布,水深不足200米的淺海大陸架區,但那是海洋國土的一部分了,也有人稱之為中國地形的第四級階梯。
地形的複雜多樣,地麵的高低懸殊,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作用下,形成了中國大麵積水土流失的地理、地勢原因。
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流失的困惑真是源遠流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