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自然的呼喚,海洋詠歎調(17)(1 / 3)

你想一想吧,那單薄的翅翼。

這是一個怎樣弱小而又怎樣偉大的種群啊,如果不是土地、森林、地球的庇護,世界絕對無聲無色。

1996年臨近歲末真是豐富多彩的,一塊巨大的冰山脫離南極陸緣冰麵進入大海向北方漂移。這塊曆經數十年由雨雪凍結而成的冰山所含有的淡水,足夠供應地球上全體人口一年飲用水的1/5。

澳大利亞南極站的冰川學家尼爾·楊11月15日對記者稱:這塊麵積為3000平方千米的冰山比美國羅得島州還要大,幾乎相當於2個盧森堡的麵積。

目前,這塊巨大冰山正順洋流移動,每天行程5千米,10年後到達北部暖洋區並最終融化。

美國最近一期的《科學》雜誌宣告:“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

科學家們把地球稱為“生物圈1號”,為了實驗人類離開地球能否生存,美國從1984年起在亞利桑那州建造了占地1.3萬平方米,容積20.4萬立方米的幾乎密封的“生物圈2號”實驗室。科學家希望,這個擁有土壤、水源和空氣及多種動植物、微生物的模擬地球環境,能提供足夠的食物、水和空氣,供8名進入“生物圈2號”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生活2年。

1993年1月,8名科學工作者進入“生物圈2號”,一年多後,由於土壤中的碳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與建造“生物圈2號”的混凝土中的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導致實驗室內的氧氣含量從21%降到14%,二氧化碳含量激增。

出乎科學家預想的另一變異是,當“生物圈2號”實驗室運行3年後,其中的一氧化碳含量猛增到79%,足以使人體合成維生素B12的能力減弱,危害大腦。

離開地球的實驗失敗了。

再造地球的幻想破滅了。

《科學》雜誌撰文說,在現有的科技條件下,人類還無法模擬出一個類似地球的可供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

1996年5月24日,《北京青年報》“青年周末”用兩版的篇幅,以“人類的家園”為冠題,刊登了19張圖片。

美國:一艘載有3000噸垃圾的船隻正駛離紐約港。這個最富饒的金元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堆,由於地麵已經無法存放,便用船隻傾入大海。

這滿載的船隻使我想起了資源,維持美國式的消費並進而效尤,不僅是自取其辱而且是自取滅亡。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消耗著地球上75%的能源和資源,最後則以不知其數的垃圾傾入海洋作為回報。

前蘇聯:幹涸的鹹海。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風光綺麗,資源豐富。掠奪性的捕撈和開發,使今天的鹹海已失去了70%的水麵。一個國家分崩離析了,一個鹹海幹涸消亡了。

尼泊爾:汙染已經升級至世界的最高峰。登山者在喜馬拉雅山上留下了足跡,成噸的垃圾也開始包圍雪峰冰頂。

美國:每年有1/3的舊報紙被回收利用,再生產出1500萬噸的出版用紙。

法國馬爾維爾:距風光秀麗的日內瓦湖僅50千米處,現代化的核電站與19世紀的古老城堡並肩而立。有人說這是現實在挑戰曆史,也有人說曆史將永遠嘲笑現實。

印度博帕爾:盲人的眼睛裏充滿了絕望。一家化學工廠泄漏的有害物質至少奪去了2500人的生命,而更多的人付出的代價則是,他們活著,卻再也見不到日光和月光。

巴西:倒地的樹木便是這個國家的縮影。為開采23平方千米的錫礦,他們毀掉了230平方千米的森林。

美國:在密蘇裏州的堪薩斯城,人們擺放了1800個1.5米高的報紙堆,它告訴人們,每一堆報紙的代價是,砍伐1棵高達12米的鬆樹。

讓沒完沒了的廢話變成鉛字,意味著我們必須沒完沒了地砍樹。

砍光之後呢?

美國:一個村落裏的一群手執遺照的抗議者。田納西州哈特福德的一家造紙廠常年向河中排放有毒物質,致使附近村落的男人紛紛患癌症而死。

肯尼亞:這裏是大象的王國,也是大象的地獄,每2頭大象便有1頭慘遭偷獵。

肯尼亞:堆積的象牙被政府當眾銷毀。

孟加拉國:這個已經少有森林植被的國家,幾乎年年都為洪水困擾。發生在達卡地區的一次水災,使2500萬人無家可歸。

假如你不愛土地,那麼你就在洪水中跋涉。

日本:“豐田城”的巨大的垃圾堆,從計算機到電冰箱幾乎應有盡有。這是物質空前繁榮的一個注腳:無度的占有是全方位的,你占有的財富愈多,你產出的汙染和垃圾也愈多。不同的隻是,你的財富是你的,你的垃圾是公眾的。但,總有一天垃圾全部侵占都市的生存環境之後,你的財富便也成了垃圾。

巴西:熱帶雨林中的火焰衝天而起。對於世界和人類而言,最為寶貴的這一片熱帶雨林,卻每天都在被摧殘和縮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