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關於鑿和不鑿,已經爭論很久了。
唯有岷江一樣流。秦時水,漢時月……
親愛的讀者,讓我們再一次隨長江之水,穿過三峽,來到江漢平原,開始尋找古運河的蹤跡。這一些溝通各水係之間的運河,是我們的先人一鍁一鍁地挖掘而成的,它像命脈一樣貫穿南北,使華夏大地濕漉漉地保持著生機。
有記載的最早的運河,是楚國於公元前6世紀初在江漢平原上開挖的楊水,溝通了漢水和長江,並為舟楫之行縮短了航程,具體位置為現今的沙市一帶到漢水沙洋地域。到了西晉,京都洛陽與長江中下遊的交流更加迫切,這條運河被再次拓寬、疏浚,史稱楊夏水道。
春秋,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吳國為了攻打西麵的楚國、南邊的越國,開掘了胥溪和胥浦。胥溪以今宜興為起程處,經溧陽、高淳,從蕪湖入長江,使太湖水係與長江相連接。胥浦的起訖點在今上海金山和浙江嘉善之間,彙合太湖上遊諸水,經澱山湖、泖湖,東流入海。胥溪與胥浦的通航使吳國既得灌溉之利,又得舟楫之便,終於在公元前486年伐楚滅越,將楚越山河並入吳國版圖。此後,北方的齊國便成了吳國爭霸的主要對手,為了伐齊,吳國修築了蘇州至揚州的運河,並於公元前485年開鑿了著名的邗溝,從揚州向東北,經射陽達淮安進淮河,最早溝通了長江與淮河之間的水運。吳國便成為“通渠三江五湖”,“不能一日廢舟楫之用”的、華夏列國中最早的水利國家。
春秋戰國以降,從秦到清的2000年間,曆朝曆代都以挖河治水為治國大計,最為著名的是靈渠及京杭大運河。
公元前221年至前214年,秦始皇為軍事上的需要而開鑿靈渠,使長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桂江得以溝通,所以也稱湘桂運河,又因它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又稱興安運河。
靈渠的主要工程包括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和北渠、鬥門等設施。
如同都江堰一樣,我們不能不為秦人修造水利設施的技藝高超及富有想象力而感歎!
靈渠的大小天平是用巨石砌成的“人”字形攔河壩,把湘江攔腰切斷,同時又乘湘江之勢,抬高水位,使部分江水進入南渠,注入漓江。大小天平是溢流壩,漲水時漫過壩頂泄入湘江故道,枯水時使來水全部進入南北兩渠確保通航。
鏵嘴為大小天平前端的分水設施,因狀似鏵犁而得名。它把南來之水一分為二,流進南北兩渠,水量比率大致是3:7。
南渠即是一般所稱的靈渠,是溝通湘江和漓江的水道,長約30千米。長江與珠江兩大水係的開通,對中國的南方北地都至關重要,秦之後,曆朝曆代都小心謹慎地保護、維修靈渠。公元825年,唐王派李渤重修靈渠,增設鬥門18個。到明朝,鬥門又增加到38個。鬥門即閘門,在渠道兩旁築半圓形閘墩,中間以木板控製水位。當船隻溯流上行,關閉閘門減緩流勢抬高水位。眾多的閘門分級控製,水量的大小可以收放自如。
靈渠開挖地段的選擇乘勢合理,工程技術簡單巧妙,是公認的中國古運河開挖的創舉。運河很短,卻中外聞名。直到今天,以靈渠為主幹的灌溉網仍在澆灌農田造福山野。
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1782千米,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0倍、巴拿馬運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古運河之一。
京杭運河並不是一朝一代一次開掘而成的。
開始的挖掘者是吳王夫差治下的吳國人,這就是已經寫到的邗溝。夫差為了伐齊爭霸天下,他沒有想到邗溝在近1000年後成了京杭運河最早開鑿的一段,稱為裏運河。連同蘇州和揚州之間的運河一起,後來斷斷續續的日趨完整的開掘便與中國封建社會的興衰同步,其時間跨度近18個世紀,1777年。
可以說京杭運河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有耐心的、堪稱人類之最的偉大的開掘。
當隋朝定都洛陽,為了控製江南並把大量物資從長江三角洲運往都城,隋煬帝於公元605年廣征勞役,開鑿了從洛陽到清江(今淮陰)的1000千米長的通濟渠。公元610年,又開鑿了從鎮江到杭州的400千米長的江南運河,同時對原先的邗溝進行改造。如是,通濟渠、邗溝、江南運河首尾相接,從洛陽買舟揚帆1700千米直達杭州。隋煬帝為了鞏固東北邊防,又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的1000千米的永濟渠。隋代以6年時間舉傾國之力全憑著無數民工兵丁的雙手與汗血,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長達2700千米。運河水麵寬30~70米,史書說,運河中可通行長200尺高45尺的四層龍舟及最大載重量200噸的木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