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隻要睜開眼睛便看見了!
我們談水自然離不開河流、冰川、雪山、水庫、地下水,但,調節河流徑流量的、影響地下水的,乃至冰川雪線是否後退上移的,它們或者源於大氣降水,或者與大氣降水密切相關。
中國的降水特點也就是水資源的特點。
中國降水從空間而言分布極不合理:長江和長江以南各條河的流域,麵積占全國的36%,耕地占全國的38%,可是年徑流量占全國的83%。
淮河、淮河以北各條河、西北內陸河流域,麵積占全國的64%,耕地占全國的62%,可是年徑流量隻占全國的17%。其中黃河、淮河、海河、遼河四大流域的耕地麵積占全國的42%,河川徑流量隻占全國的8%,水資源總量隻占全國的9%。
一年中降水的時間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即6月至9月。
這4個月的降水,占了華北和東北地區年降水量的六成到八成。中國大多數河流的徑流量,在雨水最多的這4個月裏,也占了年徑流量的六成到七成。這一季節的降水又多以暴雨形式出現,能截留的雨水不過百分之幾,上天說我給你水了,中國人卻眼看著這潔淨的、寶貴的淡水資源付之東流了。不僅付之東流,弄不好還要在東流路上決堤淹沒,不得水利而盡得水害。
也許人們不應該責難中國上空降水量的隨意性,包括不同年份的多寡懸殊,大自然一直在教訓我們:人所謂的自然規律並非真正的一定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的唯一權威的解釋者就是自然自己,就是自然行為,是風聲雨聲雷聲潮聲,我們聽懂了嗎?
如果沒有急風暴雨,大自然怎麼能有聲有色呢?
如果沒有旱澇災害,生性懶惰自私的人怎麼能得救呢?
中國降水的特點,歸根結底是由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決定的,地勢的高低懸殊使季風氣候特別明顯,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造成了中國東南的多雨濕潤、西北的少雨幹旱。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理環境中,中華民族便是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發展、延續的,或者說正是這獨特的環境造就了獨特的吾土吾族吾民。無論科學如何昌明,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的地理環境,再說你改變它幹什麼呢?沒有了危崖壁立的大山,蒼茫雪裹的高原,流沙若河的荒漠,那是中國嗎?還有中國人嗎?
順應環境順應自然絕不是一無所為,也不是一成不變。
甘肅是全國有名的幹旱缺水省份,1995年7月在既無地表水也無地下水的極幹旱山區實施“121雨水集流工程”,為25萬戶125萬人每戶砌100平方米水泥集流場,挖兩口水窖,發展1畝左右的庭院經濟。如今已有26.73萬戶實施此項工程,共打水窖52.56萬眼,建集流場3716.19萬平方米,使131.07萬人有了天然潔淨的飲用水,並發展了11.72萬畝庭院經濟。
雨水集流在貧瘠如甘肅的山區尚且可以做,中國還有那麼多地方為什麼不起而響應呢?
留住天賜之水,便是留住天賜之福。
我們能夠計算得出一個人的一生需要多少水,但,我們很難說一個人的一生中浪費了多少水。
據聯合國資料,經過淨化和用管道輸送的水的總量,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中,有60%是因為滲漏和非法連接管道而損失掉的。達卡浪費的水達62%,馬尼拉為58%,漢城(今首爾)為42%,中國城市的水浪費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城市中的馬桶漏水幾十年如一日,每年漏掉的潔淨水達5億立方米。這個數字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一年的用水量。
中國城市中用來為馬桶抽水的水箱設計如果減少一半抽水量,則可節約的潔淨水將是5億立方米的好幾倍。
中國城市中家庭的自來水龍頭如果沒關嚴,水一滴一滴地流,那麼這種流出幾乎是人人都會漠不關心的,因為中國的水費太便宜。中國社會沉浸在一片未富先奢的碰杯聲中,可是就在你熟視無睹之後1小時,這一滴一滴便成了3.6千克水,這3.6千克潔淨的飲用水便進了下水道成為生活汙水的一部分;接下來的推算便容易得多了,1個月跑掉生命之水2.6噸。如果這個沒有關嚴的水龍頭不是一滴滴地流,而是流成細線狀,1小時流出的水是17千克,1個月要跑水12噸。(王仰之,《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