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自然的呼喚,海洋詠歎調(8)(1 / 3)

八幡船的侵略和擴張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這些年日本經濟實力日漸雄厚、科學技術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之後,它的海上的動向便日趨張狂也愈來愈引人注目了。如同這個國家的政治家念念不忘參拜“靖國神社”,不時大放厥詞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侵略罪行一樣,這個以戰爭和掠奪為傳統的國度,很難改弦易轍。相反,日本從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麵,為21世紀的海洋之爭都已埋下了“伏筆”。

中國最東的島嶼是釣魚台群島東邊的赤尾嶼。

釣魚台群島,又稱釣魚島,由11個無人島組成,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北小島、南小島、大北小島、大南小島等。釣魚島位於台灣省東北,距基隆港約190千米,距日本衝繩島西南約420千米。釣魚島總麵積為5平方千米,島嶼周圍的海域麵積為17萬平方千米,相當於5個台灣本島麵積。

這個小島如今正成為中國和日本海上島礁爭端的焦點,它的不再平靜,甚至有可能掀起狂波巨瀾,已屬無疑。

釣魚島的曆史,布滿了中國人的足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人到海外遍訪仙山,搜求長生不老之藥,當時找到的夷州就是現在的台灣島。公元607~610年,隋煬帝派羽騎尉朱寬等三次去“流求”。公元1171年即南宋乾道七年,鎮守福建的將領汪大猷在澎湖設軍營,發兵分駐各島,台灣及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在軍事上隸屬澎湖製轄。公元1279~1294年,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出使琉球,冊封琉球王。由此始,琉球王均為中國皇帝冊封,釣魚島位於中國大陸和琉球之間,是冊封使者赴琉球的必經之地。公元1562年,明朝嘉靖皇帝派赴琉球的郭汝霖記述沿途景觀道:“五月二十九日至梅花所(今福建閩江口)開洋,三十日過黃茅(今棉花嶼),閏五月初一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風,即望姑米山。”不難看出,姑米山為琉球地界,包括釣魚島在內的赤嶼以近,是明朝的疆域。當時的福建總督胡宗憲編纂的《籌海圖編》中,台灣、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均在福建海防的版圖以內。

時至清代,類似記載,記不勝記。

公元1683年即康熙二十二年,赴琉球使臣王楫詳細記述了過衝繩海溝祭海的情形。王楫一行從五虎門出發,經澎佳嶼、釣魚島,次日到赤尾嶼。王楫記道:

薄暮過效,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鬥米之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禦敵之情,久之始息。問郊羲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辨於何?曰懸揣。然頃者皆其當外,非憶度也。食之複兵之,恩威並濟義也。

“郊”,在有的古籍版本中為“溝”字,即衝繩海槽。按舊製,在海上走出中國疆界時要祭海,“食之複兵之”,先祭以牲口、食糧,再複以兵甲列陣而待,取先禮後兵之意,或者說是胡蘿卜加大棒。

公元1683年即清同治二年,胡林翼、嚴樹森等編繪的《皇朝一統輿圖》中,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赫然在目,並用中文標出地名,而凡屬日本或琉球的島嶼,均注有日本地名。胡林翼等還在跋文中特地說明:“名從主人,如屬於四裔,要雜用其國家語。”

日本方麵為把釣魚島爭搶到手,聲稱日本人古賀辰四郎在公元1884年(明治十七年)首先發現該島。古賀辰四郎的兒子則辯稱,他的父親確曾去過釣魚島,卻否認了首先發現之說。因為:研究中國史的日本人非常明白,即便古賀辰四郎真的逆風逆水而能登上釣魚島,也至少比中國人踏上該島晚了四百年!

海洋啊,你本應是屬於全人類的,自從國有疆界之後,陸地和海洋,便都有了一定的歸屬。但,所有的界碑或界線都擋不住人類的貪欲與野心,尤其是以掠奪為能事的一些國家,如日本在海洋上的海盜行徑持續幾個世紀,至今仍如火如熾。

讀者不妨與筆者一起,讀完如下的關於釣魚島的大事年表,回想日本的橫蠻,品味我們的恥辱:

1603年,日本進攻台灣失敗。1874年,日本不宣而戰並吞琉球群島。1885年,日本把擴張目標指向釣魚島,清王朝反對,未果。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中國水師全軍覆沒。挾海戰大勝的餘威,1895年1月21日,日本內閣決定強行奪占釣魚島。

1895年4月17日,戰敗之後的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1900年,日本政府為了永久占領釣魚島,把襲用了幾百年的釣魚台群島之名改為尖閣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