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自然的呼喚,海洋詠歎調(7)(3 / 3)

海浪的曆史;

生命的曆史;

貝殼的美麗;

岸線的美麗;

人生的美麗;

因為沙子的細小,海浪才是深厚的,生命的曆史才是綿長的;

因為貝殼的殘缺,岸線才是曲折的,人生的美麗才是真實的。

你在海裏捉到一條魚,隻是一頓美餐;

你在海邊得到一點啟示,卻能受用終身;

海盜死了;

財富空了;

文化活著;

濤聲依舊……

海上沒有彈丸之地

1996年開始不久,韓國政府宣布將在其實際占領的獨島(日本人稱之為竹島)修建一座能停靠500噸級船舶的碼頭,以解決駐軍的輪換及供應。韓國政府的這一宣布,其真正的矛頭所向是日本即將公開的200海裏排他性經濟水域計劃。在這一計劃中,日本人繼續認為獨島或竹島,是日本固有領土。

國與國之間,為了一個小到隻有0.186平方千米及32塊礁石的小島,展開了一場以部署軍事力量為先機,並發動全國民眾參與的外交戰。

國際問題觀察家認為,獨島或竹島之爭,是韓國與日本兩個海洋鄰國之間,驚心動魄的海洋權益之爭,也是世界各海洋國家之間公開的、潛在的爭端的一種模式或者縮影,即先下手為強,然後迅即以《聯合國海洋公約》為由,公布海洋專屬經濟區,以既成事實麵對鄰國,並不惜炫耀武力,哪怕訴諸一戰。

韓日兩國都曾出動了飛機、艦船,雖然沒有接仗,卻都做箭在弦上之勢。海島——一個個看似孤立無助地置身於汪洋碧波中的小島們——為什麼今天備受青睞呢?就海洋權益而言,海域比資源重要,島嶼又比海域重要,《聯合國海洋公約》規定:四麵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麵的自然形成的島嶼,可以同陸地一樣擁有自己的領海、毗鄰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就連無人居住的岩礁也可劃得領海與毗鄰區。一礁一島能不勢在必爭嗎?一個小島或一塊礁石,按估算,以12海裏領海計算,可獲得1500平方千米麵積的領海區,相當於3個新加坡;再以200海裏專屬經濟區距離計算,則可獲得43萬平方千米的專屬經濟區,相當於中國的4個浙江省。

因而,我們可以這樣說:茫茫海洋之中,沒有彈丸之地。

20世紀80年代,日本人在海洋上還有極為精明的驚人之舉:以巨額日元,搶救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衝之鳥島。

衝之鳥島位於北緯20°25ˊ,東經136°05ˊ,是東西寬5千米,南北長1.7千米的一個珊瑚礁。由於海水的長年侵蝕,露出海麵的岩礁逐漸縮小,漲潮時隻有0.3~0.5平方米,不要太久,就會被海水徹底吞沒,而喪失作為領土的基本條件。

為此,日本政府特別撥款300億日元,從1987年4月開始用3年時間,加固衝之鳥島,其大體步驟是:以露出水麵的岩礁為中心,修建一個直徑為50米的鐵質環形防波堤,其高度要比高潮時的海麵高出0.2米;然後在防波堤內以特種防水混凝土填充加固,並在一塊岩礁上建一座7米高的鐵塔。

日本搶救衝之鳥島的舉動,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它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而又現實的問題:利用土木工程加固並抬升一個即將被海水淹沒的岩礁,是否能構成擁有這一大片經濟水域的根據?無論如何,日本不僅保住了一個小島的法律地位,而且有了劃定43萬平方千米專屬經濟區的談判籌碼。不僅如此,日本還在由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通往東南亞的風濤之中,鑄就了一個永久性的據點。

也有觀察家認為,日本政府在獨島、衝之鳥島以及下文將要寫到的釣魚島等一係列關乎海洋權益的所為,是日本傳統的延續,是侵略性的日本式的海洋文明的頑強體現。這一傳統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紀初葉,海上貿易開始興盛,過去的武士挎著彎刀加入到商人的行列,“殺人、劫財、強盜”為本的“武士習性”在海洋上得到發展。日本學者井上清在《日本曆史》中有過生動的記述:那些“既是自由貿易的商人,又是海盜”的日本人,“仍舊使用掛著八幢大菩薩的旗幟,叫作八幡船的小船,不怕狂濤巨浪,不顧幕府的禁令和明朝的取締而在活動……1540年到1556年,在華中和華南一帶進行了大的騷擾。明朝利用鎮壓的機會,禁止了對日本的一切貿易。此後,到中國方麵去的倭寇不多了,但冒險的日本人在新開辟的和葡萄牙、西班牙的交通刺激下,向東南亞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