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海洋的陸源汙染之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時發生的危及海岸線的海蝕,發生時間突然,破壞劇烈。
北戴河因為海岸侵蝕而灘麵收縮,沙粒粗化,防波堤被衝毀。湯河口修築於20世紀50年代的碉堡坍塌入海,岸線平均後退100米。
山東萬龍嘴至蓬萊海岸全線後退,1985年至1990年的5年間後退50米,大片海灘被侵蝕,沿岸村莊、道路、農田、樹林一起沒頂。號稱亞洲第一海水浴場的青島彙泉浴場沙灘陷落,灘坡陡削。
類似的消息也從上海、浙江、廈門、海南島時有所聞。海南名勝清瀾港,因為珊瑚礁被大量挖掘,僅1980年以後的10年間海岸蝕退200米,岸上守望平安的椰子樹,每年都要被衝走一批又一批……
中國海岸線侵蝕的人為因素,主要是無度的挖沙所致。從小小的沙子放大開去看,便是失控的樓堂館所、開發區建設。海岸線,生命的長堤千瘡百孔了。
麵對海洋,人類是勒索者,也是滅絕者,高科技使人類中的一部分更容易巧取豪奪。從海洋裏獲得的愈來愈多的財富,正使人類的這一大片最後疆界麵臨著汙染、物種銳減、赤潮頻生等一係列的災難。一個審慎的估算說,到20世紀末,中國沿海城市工業廢水年排放量將達到180億噸,相當於20世紀80年代年排放量的4倍之多。所有勒索的過程,對勒索者和被勒索者而言,同是滅絕的過程。
煙波浩渺的海洋啊,你還是靈智洶湧的嗎?
潮汐起落的海洋啊,你還是純淨美麗的嗎?
浪濤翻滾的海洋啊,你還是自由自在的嗎?
曾經在海洋上獲得財富的人與國,後來也都衰落了。
曾經從海洋上出發,構造了日不落帝國的一時強盛,終於也是不穩固的,殖民的柱石在風雨中崩潰了。
你從哪裏來,你回哪裏去。
造物主允許給你先人的地方和海岸,才是你的,你要管好地上的莊稼、林中的飛鳥和海裏的魚。你豐衣足食、平安喜樂就夠了,就應該心懷感激,感激這地、這河、這海、這四季的氣候、天上的雨雪,感激上蒼。
人類最終沒有能從敗退的、衰落的殖民大國的離析聲中獲得啟示,還在搶掠,還在爭鬥,還在讓別國別人貧窮,讓自己的國自己的人富起來,還在海洋上傾倒垃圾,往海洋噴泄汙水,甚至試驗核武器……
和平的海洋仍然是一個夢想。
回顧我們在海洋上的曆史的若幹片段,且慢隻以強弱、先後來論證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孰優孰劣,我們隻能說人類固有的思維定式與價值判斷,已經使我們變得鼠目寸光,並且急功近利。
人類征服自然了嗎?
人類在企圖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曾經大力宣揚過的那些輝煌的勝利,與隨後招致的大自然的報複相比較,誰是真正的輸家?
人類在無比自豪地建立起人類全球王國的同時,便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全球困境中,當財富的增長麵對著能源、糧食、大氣和水危機時,財富不僅無足輕重,而且肮髒。一個古老的東方和西方都有的故事是:手裏抓著大把的金銀,卻無處可覓饅頭或者麵包,那將是誰?
人已經遠離閑適。
人已經遠離家園。
人已經遠離文化。
人已經不再明白什麼是賞心悅目。
否則,麵對海洋的昨天與今天,我們怎麼會隻對海洋的資源垂涎三尺,而對海洋的傷痛、海洋的啟示仍然麻木不仁呢?
我們為什麼不能說:是的,屬於我們民族的海洋理應在我們的版圖之上,那裏的一切都是造物主賜予的,我們將要和我們的後代謹慎地享用它們,為此我們將以最大的愛心保護我們的海洋。
我們要讓生命的搖籃重新潔淨。
我們要讓更多的少年與青年走到海邊,在沙岸上讀紀伯倫的《沙與沫》,讀滄海,或者凝視,或者傾聽,或者默想。潮漲潮落,生生不息,日沉月浮,風雨如磐……
從波濤間湧出的神話;
在浪花中編織的詩歌;
於濤聲裏孕育的樂曲;
看風帆上揚起的畫幅;
沙子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