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自然的呼喚,海洋詠歎調(6)(3 / 3)

一切都是明白無誤的:北海的石油成為錢財滾到英國人的錢櫃裏去了,北海的汙染作為災難卻要由全人類來承擔。

這是一個不等式。

這是一個總使少數人得益多數人受害的不等式。

因而,這也是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地球上,汙染之所以在種種名義下實際上被保護的法門之所在的不等式。

地中海,到20世紀末汙染將使這一大片水域不再有生物存在。地中海四周的海灘原本是沙明水淨、清新宜人的,現在卻是汙濁流行,斑駁不堪。每天,地中海的石油汙染達272000噸;每年,工業廢物及生活垃圾更高達17億噸,其中60噸合成洗衣劑,90噸農藥,100噸水銀,2400噸鉻,3800噸鉛,2100噸鋅,以及大量的潤滑油和石油產品。通往地中海的千萬年來以風光秀麗、氧氣滋養鹽度高而聞名的各條河流,如今也已被汙染。在意大利海灘遊泳的人常常得皰疹,地中海沿岸的霍亂病例增多,吃那些被汙染的貝類海鮮的人染上了一種頑固的肝病,還有斑疹傷寒……

曾經多少代多少人,為地中海自豪。

如今,當地中海不再清淨之後,一切都變了。愁雲慘霧,悲聲濁浪,人們惶惶不安,莫可奈何。地中海依然是巨大的,不是巨大的美麗,而是巨大的藏汙納垢。

眼看著地中海死去。

這是一處海洋命運的終結呢,還是全體海洋厄運的開始?

日本一年排到海裏的汙水就超過130億噸,美國超過200億噸,還有超過7000萬噸的工業廢渣。前蘇聯每天有300萬噸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波羅的海。中國的工業和生活汙水也在與日俱增,粗略地統計,年排放量也在200億噸之上,排入海洋的有100億噸。1996年7月,中央電視台的消息說,中國沿海200多個排汙口,分秒不停地汙染著沿海漁場,渤海灣龍口的漁民無奈地說:“魚沒有了!”

準確地統計海洋中汙染物的數量與全世界的垃圾,都是相當困難的,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得到若幹參照係,並且去審慎地估計,而結論則無疑是:海洋已經成為波濤覆蓋下的巨大的垃圾桶。

20多年前,西方的環境學家在太平洋北部海區12.5平方千米的海麵範圍內撿拾垃圾,當然隻是沒有沉下去的漂浮的垃圾,計有:塑料瓶6隻,玻璃瓶4隻,22塊硬塑料,12件釣具,1根繩子,1隻探空氣球,1塊木板,3把鞋刷子,1隻涼鞋和1把咖啡壺。

《中國科技報》的文章說,僅傾入大海的船上廢物一項,全世界每年就達640萬噸;扔進大海的塑料集裝箱為182500萬個;商船漁船傾倒入海的塑料包裝材料達2.2萬噸;塑料網繩、救生衣為13.6萬噸。光是塑料汙染,每年都要導致全世界死去100萬隻海鳥、10萬隻鯨類生物。

我們想象中的海麵的光滑、潔淨,已經蕩然無存了。

固體廢物之一是人類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排出物、廢物、廢渣,以及生命活動中的各種垃圾,從土石、煤渣到廢汽車等,吃得多,排出的廢物也多。

一種消費方式,便在無形中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垃圾產出量。

美國生活方式,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羨慕的一種高消費的生活方式,而真正能享受此種生活方式的人跟為美國生活方式而付出環境代價的人比較起來,前者是太少了,後者是太多了。

美國是公認的世界垃圾產量超級大國,每年廢棄500億隻罐頭盒,300億隻玻璃瓶,1000萬輛汽車,1億隻廢輪胎,400萬噸塑料廢品,還有大量的廢電視機、廢紙等,總量為3.6億噸,工業垃圾則更是高達10億噸以上。

中國的近鄰日本也是垃圾高產國,據1970年的統計,年排出生活垃圾超過3000萬噸,僅東京每天就超過1.3萬噸。

發達國家每人每天平均產生的生活垃圾為2千克左右,其排行依次為:紐約、蒙特利爾、洛杉磯、巴黎、東京。

亞洲海域的汙染也日趨嚴重。一年一度的雨季到來之前,大批的貝類海產品湧向馬尼拉灣,這是嚐鮮和收獲的時節,但菲律賓政府已明令禁止捕撈,漁民也望而生畏——汙染的海水已使它們成為“毒品”。僅1996年6月、7月,因為紅潮中毒者,馬尼拉灣沿岸達120人,死7人。

此時的馬尼拉灣落日,真是頗為淒涼了。

自1996年6月4日,紅潮再次湧進馬尼拉灣及附近海域後,每升海水中的病菌數量高達2142個,菲律賓總統不得不宣布:包括馬尼拉在內的22個城市為海洋紅潮汙染受災區。

香港的海洋汙染既來自城市廢水,也來自漁民用噴射氰化物擊昏魚群的捕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