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個“將來”,不是可以預見的將來。
滄海桑田、桑田滄海的互相活躍的變化期,早已成為遙遠的化石上的石頭記了,但這種變化從根本上來說,卻是不會終結的。
海洋學家還告訴我們,在潛水器的壓力艙中下降5200米,直麵洋中斷裂,“能真正聽到地球板塊移動時的隆隆聲和撞擦聲”。
地球真是神奇的。
地球也真是脆弱的。
世界各國有不少的科學家,仍然在傾聽地球板塊移動時的聲音,從這隆隆聲和撞擦聲中,尋找更遠的過去和將來的某些信息。
沒有比這樣的傾聽更寂寞的了。
沒有比這樣的傾聽更動情的了。
沒有比這樣的傾聽更輝煌的了。
傾聽我們遠祖的呼吸。
傾聽我們自己的脈搏。
傾聽我們子孫的躁動。
當然,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海洋以及它的深處的誘惑,是物質的閃光。
人類已經認識到的海洋資源,包括兩大類,八門類。
兩大類是:
可以再生的資源類;
不可以再生的資源類。
八門類是:
生物資源門類;
化學資源門類;
礦物資源門類;
水源資源門類;
能源資源門類;
空間資源門類;
水文氣象資源門類;
旅遊資源門類。
在無數的海洋寶藏中,被稱為最重要的“鎮海四寶”的是:石油、錳結核、多金屬礦泥、海水提鈾。
2.85億平方千米的海床,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開采的也是最後的礦藏地。
人類幾乎已經把地球掘遍了。
地球在20世紀已經變得傷痕累累。
唯一保存下來的便是這海床。海洋啊,人類應該怎樣感激你呢?誠如有的環境專家所說,浪濤、潮汐一層一層覆蓋著的沉睡在黑暗中的海床,本應是屬於我們子孫的,今天的人類或許不應該去打擾它,可是一切都來不及了,現代人已經迫不及待了,一口口海上油井矗立著,一種種海底礦藏被挖掘到了船上。
錳結核,是海底寶藏中諸多結核的一種,統稱為結核。這些結核通常呈核塊狀,重約1/9千克,直徑為2.5~15厘米。太平洋海底的結核尤為豐富,並且多半是錳礦,估計共有1.4萬億噸,價值為3億多美元。
海洋中除了海底石油與天然氣之外,還擁有140億億噸海水,它既是資源也是能源又是水源;海水中擁有5億億噸的鹽類,這些鹽類含有80多種元素;海洋還儲有2100萬億噸鎂、137億噸鐵和鉬、50億噸鈾、41億噸錫和銅、27億噸鎳和錳、7億噸鈷、4億噸銀、500萬噸黃金和大量的鉀、溴、碘等。
也就是說,每1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至珍至貴的礦物達37500噸以上,人們喜歡把它們換算成錢,價值10億美元。
海水提鈾,海洋發電,海水淡化,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
距離海平麵300米以下的深層海水,漸漸地被人們發現有著不同尋常的特性:水溫低而穩定,一般為2攝氏度至5攝氏度,而且終年不變,是進行溫差發電即“海洋熱能轉換”的理想場所;營養鹽類尤為豐富,是海水養殖業的理想原料;雜菌少,水質清純,淡化之後是未來人類的飲用水新來源。
1991年10月5日,日本《鑽石》周刊發表文章說,是年8月日本首次舉辦了“海洋深層水國際研討會”,這個會議使以往被完全忽視的海洋深層水,攪起了一陣陣波瀾。
從此,海洋將沒有一個領域是平靜的了。
迄今為止,人類絕對是沿著在地球陸地上走過的開發——發展——掠奪和破壞之路,走向海洋的,並且在已經形成日益宏大的規模的同時,又不斷地向著海水的深層和海底的深層挺進,開發與破壞都同時兼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
如同陸地的荒漠化一樣,生態學家已經在大聲疾呼了:海洋會不會變成荒漠?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我們都不缺乏這方麵的例證,人類真正缺乏的是對大自然的愛心,以及對子孫後代的責任心。
英國在大規模開發北海油田之後,便從一個石油進口國成為石油出口國,據1978年至1982年的統計,英國在北海此一時期的石油總收入為478億英鎊,純利潤為329億英鎊,僅此一項占英國同時期國民生產總值的5%。
如此巨額的財富,可謂財源滾滾了,然而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眾所周知的北海的汙染。北海被稱為“廢海”“肮髒之海”,北海不僅無清水而且無魚,這是北海的罪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