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6日的《中國環境報》稱,素有黃金海岸之稱的深圳東海岸,“正麵臨著各種環境汙染,沙頭角海灣在呼救”。
僅沙頭角一地,就有6個排汙口將未經處理的汙水直接排往海灣,每天排汙量為4.5萬噸。“在每個排汙口附近的200米左右的海麵,海水呈一片渾濁的黑色,200米之外的海麵,則是一片發黑的黃綠色。”名貴的白蝶貝、赤點石斑魚、黑吉對蝦等已經無法生存,即便有活下來的也都帶有被汙染之後的異味。
坐落在東海岸的葵湧,曾流淌著一條小河,十多年前,這條小河還是清澈見底的,岸邊水草,河中小魚,一派悠悠然的田園風光。隨著東海岸的汙染,鹽田港、印染廠、正在大興土木的儲量為7萬立方米的常壓低溫液化石油氣包儲工程等,葵湧河先變成每天1.5萬噸汙水的排汙的入海渠道,隨之出現赤藻,成為終年發臭的臭水河。
深圳,這個名字至今仍有它特殊的魅力,那是中國近十幾年淘金歲月的一個傳奇之地,奢華、富有、貧困、醜陋交織成五光十色。但,始終被人們忽略的是深圳為此付出的海洋環境的代價。深圳三麵環海,這是得天獨厚處,但走到事物的反麵以後便變得極為可怕了:深圳西部海岸為珠江入海口嚴重的汙染所累,南部的深圳灣已經汙濁,東部的黃金海岸也開始鏽跡斑斑了。
我們應該好好想一想了:什麼樣的生活是真正的美好生活?奢侈和浪費永遠是衰敗的近鄰,不同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不同的汙染程度。
我們不能不改變自己。
我們不能不走向天人合一。
這就是穿上了新生命的人踏上的新的海上路。
環境正在催逼著我們脫胎換骨。
新華社的消息說,我國近海海平麵的年上升速率,50年來為1.2~2.0毫米,大於全球海平麵1.1~1.7毫米的上升速率。
差之毫厘,失之萬裏。
專家的預測是到2030年和2050年,我國沿海幾個重要地區的相對海平麵上升量為:
珠江三角洲為26厘米、42厘米。
上海為43厘米、69厘米。
天津為82厘米、130厘米。
由於溫室效應和海洋生態環境被破壞,世界海平麵上升跡象將更為明顯,而中國則尤為嚴重。
它意味著:更大、更頻繁的水災,農田鹽堿化,海岸線後退。國家海洋局研究員杜碧蘭說,當海平麵上升30厘米時,如果不加防範,珠江三角洲的中山、順德、珠海等地就將變成水鄉澤國,受災人口達到100萬,而黃河三角洲及渤海灣、萊州灣一帶的受災人口更要達到1640萬之眾。
中國的沿海地區又意味著什麼呢?
中國的4億多人口、一大批工業城市居住、分布在沿海,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占全國總產值的60%,這一地區以其隻占13%的土地,養活了占全國40%的人口。
假如有一天,中國的沿海被徹底汙染,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徹底衰落!
海洋洶湧,濤聲滾滾。
人啊,你看見了嗎?你聽見了嗎?你懺悔了嗎?
夜裏你要好好睡覺,讓靈魂回到海洋,像嬰兒一樣重新享受搖籃,並且聽海的啟示。
一個不了解海洋的民族,是目光短淺的民族。
一個不敢在海洋上馳騁的民族,是不思進取的民族。
一個不懂得保護海洋的民族,是沒有文化的民族。
誰保護了海洋,誰就得到了未來。
海洋的警鍾
海洋的警鍾,因為人類的全麵侵入而敲響了。
我們時下所說的“麵向海洋”,其實就是不同的國家依仗不同的實力,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占領海洋。
如果說海洋曆經億萬年之後進入人類近代社會時,它還是一個“原始獵場”的話,在隨後的100多年中,便迅速地變成了可以規模生產的“農場”;而眼下,則將要成為以高科技為主導、高投入高產出的,甚至是硝煙彌漫的“戰場”。
人類隻為利益去拚命。
對海洋的更深入的了解中,那些本應啟迪人類智慧和文化的聲音,有時被忽略了,突現出來的是對食物、淡水、能源及礦產迫不及待的追求的實用的海洋。
深海鑽探正在鑽研著海洋的、同時也是陸地的秘密。海洋學家現在已經知道,在大洋中脊兩旁的海底,是最年輕的,甚至可以說是“少年海底”——按照地質年齡來說。在那裏,熔岩從兩個巨大板塊的裂縫中擠出來,這些板塊一直是活動的,並使大西洋逐漸擴大,而太平洋的海床正慢慢收縮。相比起來,太平洋是老資格的海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則是青春的海洋。西方的海洋學家預測,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海灣,將來可能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