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自然的呼喚,海洋詠歎調(5)(2 / 3)

我們曾經遠離海洋。

我們曾經汙染海洋。

我們都是有罪的人。

海洋不僅是我們的,更是子孫後代的。

我們應該過節儉的生活,節儉地使用海洋資源。

當今天的人以開發的名義走向海洋,如果他們不同時以子孫的名義保護海洋,那麼,海洋啊,海神啊,我請求你掀起山呼海嘯,把我們埋葬!

海洋的饋贈,海洋所擁有的一切,真是無與倫比的。

海洋中有140億億噸海水,它既是水源,又是能源,也是資源。

海洋還是一座無比巨大的生活寶庫,海洋生物多達20萬種以上,其中動物18萬種,植物2.5萬種,可供食用的魚類超過200種。專家們有一項估計說,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魚類和貝類,可供300億人口的蛋白質需求,等等等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突出的人口太多而耕地太少的國家,人均耕地為1.2畝(1畝約合667平方米),且每年還在以幾百萬畝到一千萬畝的速度遞減中。從理論上說,能使以後的愈來愈多的中國人得以休養生息的,隻有海洋了。中國200米水深線以內的大陸架至少有4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約22億畝海麵,15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和灘塗共有2.1億畝。生物學家的折算是,2畝海麵所提供的蛋白質,相當於1畝肥沃農田的產出量。

我們不能忘記,所有的海洋生物學家的一致提醒:上述種種的前景與可能,都隻能以保持海洋的生態平衡為前提。

由此可見,這一前提,也是我們及我們的不得不求助於海洋的子孫後代的生命的前提。

這一前提所包含的信息是嚴峻的:假如我們不減少陸源汙染,假如我們仍然把海洋當作流動的垃圾場,假如我們繼續過量捕撈,假如我們在開發海洋石油等資源時,沒有科學而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那麼地球陸地的肮髒、汙濁、衰敗的今天,就是海洋的明天或後天——而實際上這一過程早已開始了。

美國《時代周刊》1996年10月28日的文章稱:“沒有健康的海洋,人類就會被毀滅,可是我們一直在破壞我們最寶貴的資源,卻不知道我們正在失去什麼。”

西爾維亞·厄爾,這位美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道出了海洋麵臨的、人類造成的、同時又是人類的危機所在:當不再有健康的海洋之後,這個世界上還會有什麼?

20世紀就要過去了。

21世紀的海洋更要大難臨頭了。

西爾維亞·厄爾說:

在過去一個世紀裏,我們沒有認真考慮後果,就從海洋中取走數以十億噸計的生物並倒進數以十億噸計的有毒物質。魚、鯨、蝦、蛤蜊和其他一些生物被當成商品,而沒被看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生命係統裏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洋上的一支最龐大的掃蕩者隊伍是由裝備高新技術的拖網船組成的。環保人士稱之為“海洋露天采礦者”,海洋學家把他們比作“豁開海底的爬犁”,或者“海盜”。

它們拖著長度至少1千米的漁網,每一次可撈起400噸魚。由於它們的捕撈,世界海洋中70%的魚類在數量上已減少到難以維持商業利用的程度。前蘇聯是最早使用拖網船的國家,如今美國有60餘隻在北太平洋作業,西班牙擁有一個捕撈能力達30萬噸的拖網船隊。20世紀50年代,全世界的年捕撈量為200萬噸,到1989年已猛增到8600萬噸。

歐洲還有一種更加慘無人道的捕撈方式,即漁船在淺水地帶的海床上拖著沉重的鐵鏈,以便將魚趕到網裏。同時,這些做著地毯式碾壓的鐵鏈,對貝類、海膽及其他海底生物的傷害,則難以估量。

珊瑚礁的悲哀,同樣不乏人類行為中殘酷掠奪的代表性。生態學家認為,從墨西哥灣到中國南海,所有的珊瑚礁都在為爆炸、汙染、毀林及沿海開發所威脅。

人們擔心:當21世紀結束的時候,人們將隻能從珊瑚礁的廢墟中,去勾畫它們生前的雄奇瑰麗。

地球上有10%的珊瑚礁已受到致命傷害,還有30%處於危險之中,其壽命不會超過10~20年。另有30%正受到不斷的衝擊與破壞,2050年,是它們有可能消失的最後期限。(美國《時代周刊》)

巴拿馬古生物學家傑拉米·傑克遜說:

我過去不相信天會塌下來,現在當我在巴拿馬的礁石間遊泳時,那兒的情景讓我傷心落淚。

僅僅為了捕魚便炸毀珊瑚礁,不間斷的毀林使大量泥土流失,淹沒了珊瑚礁,而來自大城市的汙染物質,經年累月地包圍之後,珊瑚礁還有什麼出路呢?這一公認的海上奇觀隻好默默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