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詩說的“風吹皺,一池春水”,既形象又準確,是吹皺而不是吹動,更不是吹翻,那皺起來的便是波浪了。
當然,在海洋之上,風力大小不一,波浪的形式也紛呈並舉,前後起伏,混在一起,互相追趕、互相吞沒。我們常說的為人所鍾愛的浪花,是在風把浪峰吹破之後形成的,波浪學家稱之為“白帽浪”。
旁觀者說這是波濤翻滾的海時,卻是海上的風把海麵上的波浪刮得一團糟的時候。
從風中脫身出來的波浪,叫作“長波”。
翻騰於岸線的堤防亂石之間,在轟鳴中消散的波浪,叫作“拍岸浪”。
一個波浪專家,或者是一個已經退休的遠洋船的船長,當他坐在岸上尋找著船的身影又為波濤的拍擊所吸引時,根據季候風、海上風暴和海岸形勢所積累的知識,他會告訴你,這滾過海麵的波濤來自何方。假如碰巧這個專家或老船長今天心情很好,你還會從他嘴裏知道什麼樣的波浪是較為年輕的波浪。瞧,你視野中很遠處的那一片滔天巨浪,驟然陡削,聲勢不凡,這樣的波浪必定是年輕的,由附近海域的風暴剛剛形成,頗有少年得誌之態。如果有波濤是從容不迫的,老成穩重卻又凜然生畏,前進時波峰渾圓地聳立著的,這樣的波浪資曆就要老得多,來自遠方,來自地球的另一麵,真正的長途跋涉。
老船長還會告誡你:在海上真正波瀾壯闊的風浪區,大風一刮幾千千米,那才是產生並非形容的滔天巨浪的地方。如果幾個巨浪被風攪在一起,滾作一團,頃刻間便會組合成超級巨浪,呼嘯而來時足以掠過人造的各種高牆的巨浪。
老船長說,第七個巨浪是最可怕的。
這是海洋學家、波浪學家無法證實的一種經驗,水手們一旦躲過第七個巨浪,便會放下懸著的心,有的歡呼,有的流淚。
翻滾出風暴區域後的波濤,高度逐漸降低,等到它們向陸地岸線滾動式推進時,就會拉長到幾百米。一個海浪終於接近海岸線時的變化,同樣是神奇的,它感覺到了淺海海底的拽拉,這在大洋深處是不可能的,就是這種新鮮的感覺,突然之間使波峰降落,流水減緩。
兩個波峰之間的距離叫波長,海水的深度減到波長的一半時,波浪就要降落。
淺,也有淺的妙處。
淺海的功用,僅此一端就十分偉大了,正是它的淺灘拽拉著海浪,使之平穩而又不失風姿地過渡到海灘岸線,不致引起毀滅的災難。
觀察波浪的最後一段旅程,也是饒有興味的:當波峰降落、流速變慢,突然之間,水分子行進的圓形道路擠到了一起,這時候後浪會超過前浪,趕上前浪之後形成一個尖峰,這個尖峰被推著向前並且彎曲,最後衝擊完成了,便頓時落下,成為碎浪、泡沫。
僅此一段,很有點像是高速公路上前麵一輛汽車突然刹車或減速,猝不及防的後麵的車輛接連相撞,有的甚至翻滾到了前麵。不過,這個比較是不妥當的,更不能以此作為實驗,那是災難,你隻需坐看滄海就能領略波浪之末的景象了。
波浪專家把碎浪分成濺出浪與衝擊浪兩種。濺出浪總是以一條泡沫帶作為前導,海水深度逐漸遞減,海灘卻有一個緩坡,這是濺出浪自我感覺最良好的時機,每次眼看著要發生衝擊了,其實並沒有,隻是濺出而已,翻騰很長一段距離之後,你才能看到真正的衝擊,但那已經是徒有聲勢之表了。
駕著小船到淺海捕魚的人喜歡這種浪,它好看而且甚少危險。在海邊拾貝殼的孩子對濺出浪更是一往情深,它好像在做遊戲,而且樂此不疲。波濤之末,童心猶在,孩子們能不歡呼雀躍嗎?
衝擊浪就不一樣了。
這種在陡峭的海岸上最常見的浪,在崩潰時會發出轟然巨響,把浪花投得很遠,且仍具有衝擊力,人們眼見的是它的壯觀,傳說的是它的破壞性。資料表明,衝擊浪在岸上30米到90米的地方,確曾吞沒過燈塔,衝坍過房屋。但,衝擊浪卻又是地球上千萬千米計的海岸的主要雕塑者,不知道它是按照一種什麼樣的構思進行雕塑的,可是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的海岸線是無比美麗的。不過,海洋的衝擊浪或者說拍岸浪,似乎從來沒有滿足過自己的雕塑傑作,它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地球上的海岸線。
它是永不停止勞作的雕塑家。
或者,它是在啟示人間:最美好的藝術,是從不停止追求的藝術。
人類曾經長時期不解並指責拍岸浪,每年都要破壞和重建好幾千個沙灘,這是為什麼?有時把沙衝走,有時把沙送回,一處在避暑時節人們紛至遝來的沙灘忽然瀕臨消失了,另一處杳無人跡的海灘白沙卻正在悄悄地鋪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