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自然的呼喚,海洋詠歎調(4)(1 / 3)

假如允許用形象的語言作比喻,不妨說,曆史就是漫漫的黑色,而光明卻隻是為現實設計的,是幻想和未來的調色板上不可缺少的一種顏料。

黑色卻是永恒。

如同深海中的世界一片漆黑,那是沒有晨昏的黑暗,這黑暗是大黑暗,卻並不象征死亡,它隻是存在,它隻是積聚,它隻是醞釀,黑色的莊嚴瑰麗人見不見、人唱不唱頌歌都無所謂。

被小視、無視的存在是大存在,而且是最安全的存在。

千萬種生物的存在,比陸地上所有的壯觀堆積起來還要壯觀的不可言狀的存在。

人仍然有所不知的神秘的存在。

說深海一片漆黑,卻有偏偏喜愛這昏天黑地的海參、蠕蟲、蚌、甲殼動物以及海綿之類的生物,從黑暗中汲取著。這裏的水溫約為2.2攝氏度,海水的壓力強到每平方厘米1230千克以上。寒冷也罷,壓力強大也罷,沒有陽光也罷,它們依然生存繁衍。

看來,生命並非總是討厭壓力的。

海洋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深海槽中的細菌放在海麵壓力之下培養,它們也能生存,但當對它們加壓到與原居地相等的程度時,它們繁殖得更快,而且開始發出冷光,似乎是欣喜,或者是得意。

誰也說不清黑暗的彌漫是什麼。當最古老的原始海洋剛剛形成,波濤之下的深深的黑暗是夢著的呢,還是醒著的?是有還是無?

“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於無有。”

一刻不停地晃動的海洋,晃動著黑暗,晃動著無有,“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這黑暗真是“茫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了,無為無不為,無有而大有,這黑暗便變出了生命,生出了萬物。

黑暗原來是生命的原色,並由此而生出各種各樣的絢麗。生命來自黑暗,去自黑暗;始於黑暗,終於黑暗。來去之間是一個十分短暫的短暫——這就是單個生命的開始和結束。

為短暫而棄暗投明。

為永恒而棄明投暗。

對於一個無論因為什麼原因而漫步在海邊的人來說,不管他有多少海洋的知識,首先為之心醉神馳的肯定是海浪。作家和詩人很難找到新的詞彙來替代諸如“滾滾波濤”之類的形容。

確實,那是一種滾動,巨大的、浩瀚的、無邊無際的滾動,又因著海水的形態、海風的呼叫,這種海浪的滾動真可謂驚心動魄,凜然生畏。

都說蔚藍的大海,那掀起的浪峰卻是烏黑的,浪峰自身便把陽光遮住了,這時候它更像拔地而起卻又將要傾倒的危崖陡壁。

如同移山填海一樣,挽狂瀾之既倒,是人類美麗地誇大自己的又一個肥皂泡似的夢想。

自然,也有跳躍在海岸下的輕波微浪,鍥而不舍地向著岸線的如歌的訴說,以及漫上沙灘時的白色的浪花,滲透到沙粒中的細碎、輕柔、委婉的低吟淺唱。

如是一處港灣,比如海南的清瀾港,又正好風平浪靜,近處看那海水,是一麵清澈的明鏡,遊魚和卵石曆曆在目,放眼望去,則很容易誤認為這是一匹巨大的藍色綢緞,因為風的鼓動而起伏著,那是小小的起伏,觸摸這綢緞如同觸摸冰肌雪膚。

海洋中最凶險的波濤,莫過於海底地震、火山爆發造成的海嘯,海嘯的巨浪以噴氣式飛機的速度飛掠過海,時速700多千米,每隔15分鍾便有一個這樣的洪峰卷過。高達18米的浪壁幾乎是銅牆鐵壁,倘若衝進Ⅴ形港上的海角,巨浪可以高達30米。置身其間,便是世紀末大毀滅的感覺,堤岸將被衝決,城鎮將被淹沒,人倘若還會思維,便是禱告著祈求諾亞方舟。

波濤是不斷的滾動。

濤聲是不斷的呼告……

概而言之,人所見的大海的各種現象均無法概括海洋,人的目力太有限了,而海洋又是著實太巨大太深刻了。

且讓我們剖析海浪以及潮汐。

我們曾經見過的並心向往之的波濤,都是風吹海麵的結果。海洋學家告誡我們務必要注意:這是波濤滾過大海,而海水本身並沒有被帶著向前。確切地說,我們看見的波濤是激起的水分子們做著接連不斷的橢圓形的回轉,激升,前進,又退下,回落到幾乎原來的出發點。

如是升降,如是往複,這就是波濤滾滾。

甚至可以這樣說:風,是古典而有點暴躁的導演;波浪,是先鋒派的不斷花樣翻新的風情萬種的藝術形式;而海洋則是巋然泰然的原始大舞台。海洋不拒絕風、不拒絕火山、不拒絕創新、不拒絕一切,但隻服從自身的規律。

倘若真有一天,海洋也趕時髦而追風逐浪,那就是水漫地球之日。

任何一個波浪專家,觀察波浪時,都從最簡單的波浪方式開始:把一塊小石子投進池塘,看漣漪一個接著一個以圓圈的形式,做扇形展開,直到池塘邊緣,消失於草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