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諾亞方舟是海洋洪水中的第一隻船,方舟裏的乘客是人類最早的乘桴漂海者,那麼以後的人類卻長期處於一種兩難境地:麵對海洋,既為這波濤心醉神迷,也因此望而生畏。還有潮汐,一天兩次的周而複始,那種起落的廣博與節奏,人和萬物不能不與之感應,和著心跳、脈搏,胸懷裏仿佛也有潮頭起伏。
海風能吹開你的胸襟,信夫?
浪濤能滌蕩你的汙濁,信夫?
冥冥中有聲音傳來,在遙遠年代的遙遠的礁石之上,拾海人的腳下,纖夫的號子中,伴著因為被滋潤而心懷感激的沙的細語:你們要親近海洋,親近萬物。
親近是愛的宣示,因著愛也總會有新的發現,使生命擴大到別的生命中間,感受與人一起存在的更廣大的存在。
親近也是一種探險。
人類自走出叢林之後,為采集或者狩獵而忙碌,土地的重要性被突出了,幾乎便是有了土地就有一切。人類開始研討地球表麵,苦想著天方地圓,爭吵著有邊無邊。在這漫長的數以億萬年計的過程中,人類對月球、星空的興趣也與日俱增,黑夜來臨的最初的驚恐過去之後,便是神秘感。昨夜風雨狂暴,電閃雷鳴中山嶺、土地震顫著,而今夜卻靜謐如詩畫,星星閃爍,月似冰輪……
海的剖析
我們千萬不要說人類已經徹底了解海洋了,從根本上說,海洋、它的永恒黑暗中的海底仍然是神秘的,那深深的海槽為什麼如此深刻?那高聳的峻嶺中是否住著傳說中的海底人?那峽穀深處有沒有可能排列著飛碟的基地?
為了真正了解海洋本身,我們就得從海灘向外走去,一般來說海洋的領域可以分為四大區域:陸架、陸坡、陸基、深海。
我們首先遇到的是陸架,這是海陸之間洋溢著各種生物的生命氣息的淺海。這裏的浪濤、浮遊群落以及泥沙似乎對大陸存有更多依戀之心,徘徊在岸線和淺海之間。其次是陸坡,大陸的真正邊緣,可以考察邊緣狀態的廣闊領域。在陸坡的底部,有一個緩緩下滑的衝積物裙狀地帶,叫作陸基,尋根者應該下潛到這裏看一看。由陸基再往下,便是深海了。
地球物理學家、海洋學家在海灘上觀察、尋覓的時候,就不像我們這些普通的遊客了,他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在曆史的巨大的神秘及奧妙中思索。比如陸架,從岸邊向下傾斜,請注意:這個世界的平衡是靠傾斜保持的,我們不要害怕傾斜,傾斜不是傾覆。陸架曾經屬於陸地,更新世的幾次冰期,海洋中有6150萬立方千米的水凍結成冰,由冰川碾壓之後,原先縱橫的河道還留著痕跡,現在它們是海了。
一切都是自然的傑作。
充滿著任意、偶然、不可思議。
世界上最寬的陸架在西伯利亞的北冰洋海岸,深入海中1287千米。而美國佛羅裏達東南海岸的陸架,由於斷層,隻有一個狹長的條帶。至於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因為造山活動仍在進行之中,幾乎完全沒有陸架,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驚心動魄的沒有任何緩衝的邊緣地帶:從大陸的邊緣直接降至海底,並且往往是海底中的深海槽。
邊緣是一種生命狀態。
人類盡管不自覺,卻無可懷疑地,自始至終處於生存環境的邊緣狀態。這個邊緣有時相當寬闊,有時極為窄小。
所有熱帶地區的陸架,都是別有風情的,漂亮的、形狀別致的礁石誘惑著人們。這種被稱為珊瑚礁的景觀是由腔腸動物珊瑚蟲的石灰石質硬殼造成的。當一個珊瑚幼蟲定居到一塊礁石上的時候,便開始了美的創造:珊瑚幼蟲分泌出一層碳化鈣質的殼,然後再生出一支芽,長成另一個幼蟲。如是往複,便組合成了珊瑚群。
珊瑚家族的特點是:愛潔淨、喜歡溫暖,沒有從陸上漂來的沉積物,清淺蕩漾的碧水中,珊瑚亭亭玉立,此情此景,見到過的人都以為是一種美的享受。
珊瑚礁的美,美在千姿百態,中國海南、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均有大片的珊瑚礁,有的像樹,有的像蘑菇,有的甚至像重疊在山頂上的廟宇,這些多彩多姿的水下森林,是怎樣隨意地創造出來的呢?
陸架外緣,陸坡是已經裂開的地塊的邊緣。破裂是一種美,是新的創造的開始,修補裂縫是最愚蠢的,山崩地裂你怎麼修補?你又何必修補?你隻能聽其自然,當然修一隻鞋、補一口鍋是例外。
隻有裂痕的走向,代表著生命的走向。
鐵板一塊的時候,沒有海洋,沒有生命的氣息。
裂開了,就好了。
地塊分裂的時候,有大塊的陸地從大洲的側麵脫離,半沉於斜坡,成為巨大的水下台地。最有名的加裏西亞河洲位於西班牙西北角海岸外762米深的大西洋海水中。它的位置使不少海洋學家、人類學家認為它便是那個失蹤的世界——大西洲。傳說中的大西洲曾有過輝煌的文明,後來卻神秘地沉入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