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英國海洋研究船“發現二號”對那一個水下沙洲進行疏浚,並拍攝了大量海底照片,遺憾的是沒有發現任何人類生存過的痕跡,諸如石器和陶瓷碎片之類。
海洋學家勘查大陸坡時,過去一直不明白,是什麼力量把深深切入的高峽和山穀刻劃出來的?它們離開海岸已經很遠,入海也很深,顯然不能說它們是陷進大海中的河床或高地。
20世紀中葉,有科學家認為,洋中陸坡上的峽穀是由一種“濁流”衝擊而成的。形象地說,“濁流”好像海底的雪崩,滿載淤泥的洪流沿著陸坡順流而下,其勢不可擋,可以衝決,可以切割,可以刻劃,且揮灑自如。
“濁流”的形成源自地震,或者陸坡上不穩定的沉澱堆積過重,我們可以想見當“濁流”——淤泥的瀑布——以高速快車的速度飛奔而下時會發生些什麼。有資料證明,“濁流”可長驅直瀉幾百千米,聲勢浩大,摧岩裂石,無可阻擋。
壯哉!“濁流”。
1929年11月18日的一次記錄證實了“濁流”的破壞力之巨大。其時北大西洋紐芬蘭以南的大淺灘發生強烈地震,“濁流”沿陸坡奔馳而下,大西洋的海底電纜順著次序被這一道“濁流”衝斷,最遠處的離開地震中心483千米的一條電纜也斷成兩截,大西洋沿岸人間的慌亂可想而知。
“濁流”往往把它最粗糙的沉澱物衝到陸坡的底部,造成扇形傾斜麵,稱為陸基。
“濁流”挾裹的最後的剩餘物資也終於卸下了,“濁流”不濁的時候,速度趨緩,“濁流”也就不成其為“濁流”。它留下的厚厚的淤泥,便是它一路開山劈嶺之後連聲長歎吐出的寬達幾百千米的海底平原。
走過陡峭的險途之後,誰不希望平坦舒緩呢?
陸基再向外去就是深海。
海洋的四大區域中,深海的麵積最為遼闊,甚至可以這樣說,陸架、陸坡,乃至陸基都隻是鋪墊,所有的高大和寬闊都隻為了烘托一處更讓人無法比擬的奇跡的出現,是漸入佳境的不坦之途。
深海占海洋總麵積的5/7,等於整個地球表麵的一半。
這是一個黑暗的領域。
這裏又分明是廣大的水波流轉之處。
黑暗、冰冷,而且深不可測,卻又各具溫柔的全部形態。
深海中冷到3.9攝氏度。
這裏才是真正壓力重得不得了的地方:海麵下3658米處,每平方厘米的受壓力為373千克。
那些細小到極致的水分子們,實在是夠強大的了。
我們看不見的壓力是真正的巨壓。
我們看不見的細小是真正的巨大。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是地球曆史上的“第二個發現時代”,海洋學家借用勘探石油的地震測量技術,依靠海底爆炸引起的震動,得到了海底地層構造的珍貴資料。測量的結果告訴我們,地球岩石圈在海底隻有6.4千米厚,相對於本來就很薄的陸地岩石圈的40千米的平均厚度,它簡直薄得像一層雞蛋殼。
新的測量技術在斷定洋中山脈的性質及幅度上也產生過決定性的作用。洋中山脈指的是深海中的山脈,也稱為“大洋中脊”。
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初想象中的平川一樣光滑的海底漸漸發生了動搖,各種間接的資料都暗示海底有一座巨大的山脈,這是叫人振奮的一種信息。最初的線索出現於1873年,英國著名的海洋研究船“挑戰者”發現,在大西洋中部海下有一處明顯的突起。從此以後,洋中山脈的發現漸漸完整。20世紀70年代,海洋學家可以降到3千米多深的海中,做近距離觀察。世界著名的海洋地圖繪製者肯尼思·法格,繪製了一係列精妙、出色的地圖,把海洋幹涸以後的世界形象,於一筆一畫和曲折綿延之間,刻畫得極為生動。地圖上的一條海底大山脈占了大西洋海底1/3的麵積,山脈之中,活火山星羅棋布,山側向兩旁伸展483千米到1931千米不等。寬達48千米的洋中斷裂,將整條山脈從中間劈開。這座大山的高峰有的伸出海麵,如亞速爾群島、冰島等島嶼。與洋中山脈成直角的罅隙叫破裂帶,千年萬代以前,地球大陸流離失散時,便是循著這些破裂帶移動的。
太平洋海底的山脈要比大西洋多好幾百座,它還有最深的瑪麗安娜海槽,叫作基奧的平頂海山,則不知其數。
太平洋海底在中央升高,最高處是夏威夷群島的火山錐。太平洋從東到西都給破裂帶切開,有的破裂帶寬達48千米,長為5311千米,形似峭壁兩側,高3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