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自然的呼喚,海洋詠歎調(1)(2 / 3)

從根本上說,海洋是可以想象而無法描繪的。

也許把遙遠的地質年代濃縮到一年之內,再看看這個世界先後發生了什麼,會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或貼近宇宙洪荒時的創生與巨變。

一月,地球形成。

二月,地殼凝結。

三月,遠古的海洋隨之出現。

四月,古海中有了最早的也是最簡單的生物。

五月,最初的化石開始形成。

五月以後的半年多時間,可以說是繁忙的地質春秋時節,盡管地球的形成便昭示了巨變的開始,但真正顯得生機勃發卻仍然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時間和空間都在守望著一個瞬間,這個瞬間終於在五月以後來臨了:出現了海藻,並且完成了光合作用這一悄然無聲的偉大程序。海藻們隨後嚐試登陸,從表麵上看這是古海的巨浪把它們送到燥熱的陸地上的,始終不知其詳的是古海遵照誰的指令或者是誰給定的規律?

那時還沒有人。

沒有人的偉大的年代,才是創造一切的年代。

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魚類、初生脊椎動物出現。

十二月中旬,恐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當這些龐然大物橫行無忌的時候,它已經在走向末日了。

這一年的最後一天,即第三百六十五天的午夜,人的時代剛剛開始。

有一點已經明確了:先有地球,後有海洋。

一般認為,地球誕生的年代約在距今45億~50億年。

古老的原始海洋的形成,也許是宇宙之中最偉大的啟示之一:等待、忍耐和聚積。

原始地球是如此的熾熱,如果地球表麵的溫度不下降到水的沸點以下,水就不能聚積,自然無從談到海的形成。

冷卻的過程是緩慢的。

一切又是那樣神妙。

地球形成之初便有水,但,這水被密封在岩石之內,一旦釋放,水汽上升為大塊集雲,雲遮霧罩地包裹著地球,成為雨。但地球表麵的溫度實在太熾熱了,所有的雨水一經降落便成為蒸汽。即便如此,海洋的形成雖然一時無望,但地球冷卻的過程卻已經緩緩開始。

幾乎看不見雨,大堆大堆的雲卻密布空中,太陽光到不了地球表麵,地球冷卻的過程得以延續,這個過程,生物學家說是“千千萬萬年”。此後地殼才從岩石凝結的溫度——538攝氏度至1093攝氏度——降到水的沸點——100攝氏度以下。

那一瞬間終於來了。

雨點落到地球表麵時,不再“嘶”的一聲成為蒸汽,它們留下來了,在光禿禿的地表或者岩石的縫隙間流動,它們想幹什麼?

現在要聚積了。

大雨滂沱,也有中雨和小雨的纏綿,大約經過10億年,也就是說聚積了10億年之後,原始海洋已經是真正的波瀾壯闊了。

海床或者說海底的起源,以及各種推斷和解釋同樣是令人著迷的。

為什麼如此眾多的海水,正好漂流在幾個容積如此合適的巨大海床中?一切似乎都是經過至今人所不能及的精密測算的,在那漫長的完全沒有人的年代裏,主宰這一切的又是誰呢?

形形色色的假設中,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認為當地殼還沒有完全凝結的時候,地球被扯下一大塊,投入軌道,成為月球。那扯下一大塊後的空缺便正好成了太平洋的海床。

喬治·達爾文爵士遠沒有他的老子來得走運,他的讓人瞠目結舌的“從地球上扯下一塊”說,雖然想象大膽而驚人,卻經不起推算。20世紀60年代,海底擴張現象得到確認,後來成為板塊構造學的一部分。

根據這一理論,地球表麵的岩石圈,分為若幹移動的板塊。板塊移動時就把各大洲拉開距離,在越來越大的空隙處形成了新的海底盆地。板塊也有相撞的時候,此種撞擊真正是石破天驚的,兩大板塊撞擊時會把海底的沉積物推擠出海麵,形成山脈。你看那些山脈的起伏綿延,像不像是凝固的波濤?

海的特征是無所不在的。

億萬年的動蕩不安,盤古大地從大一統分割成七大洲四大洋。盤古大地是大一統的時候,被一個浩瀚的原始古海包圍,這個大洋後來收縮成為太平洋。

新生代中葉,即近4000萬年前,今日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分布框架便初定了,各大洲也終於在顛沛動蕩的漫長年代之後各就各位:印度大陸向北移,與亞洲相鄰;澳大利亞從南極洲分離出來;北大西洋斷裂,使格陵蘭從北美及歐亞大陸分離而獨立;這時候波雷利斯海改造成北冰洋的工程也已結束了。

海洋從它形成的那一天起,就是一個晃動不停的搖籃。

這生命的大搖籃裏晃動著的時刻,便是醞釀、孕育的時刻。

為現代科學證實的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的原則,使我們有充足的理由想象海洋的出現所擔負的使命之重大,是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