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遠古的足音,回想創世紀(17)(1 / 3)

堅韌的鳥羽在一次又一次飛翔之後難免磨損或脫落,任何一隻鳥,出於它的天性,都非常注意愛護自己的羽毛,其愛護、修整羽毛的基本方式是梳理。大多數鳥的尾部都有尾脂腺,分泌出油脂,鳥用嘴將分泌的油脂塗抹在羽毛上。有比喻說這類同於人的化妝,但根本的區別卻在於:人用來塗抹頭發使之油光發亮的凡士林是從店鋪裏買回的,而鳥的尾脂腺的油脂卻是自身產出的。除了求偶季節,鳥梳理羽毛是為了羽毛本身的保健,展示在陽光下也是為了生出維生素來。也有一些鳥不分泌油脂,它們則用一種絨羽分化而來的極細的粉狀物來修整羽毛。

細心的保養可以延長羽毛的使用時間,但羽毛總是會用舊的,至於飛行或搏鬥中的磨損與折斷更不能避免,所以就得更換,多數鳥類每年至少換一次羽毛。

你常常覺得鳥是新的,因為羽毛是新的。

隻要這樣的鳥活著,每一年它都會穿上新生命。

說到鳥的換羽你千萬不要同修補、連綴破碎的舊衣服,或者拆卸和更換一台機器的零部件相提並論,那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那是新生命的誕生,不能不使你想到神性。你看換羽的過程就知道了:那是經過周密設計而緩慢地進行的,並且總是對稱的,先換尾部再換頭部的羽毛,一對一對地脫落,一對一對地新生,正在換羽的鳥仍可以在飛行中保持良好的狀態。當然也有例外,但這些例外也是合理而美妙的,比如鴨子,它已經不依賴雙翼去謀生,換毛的速度就要快得多,一次便將大多數羽毛脫落;比如企鵝,它是有翅膀而不飛的,便全身換羽,新羽毛生,就從下麵把舊羽毛同時取而代之。

羽毛是如此的重要,但它們當然不是鳥類生命的全部。

動物博物館裏能見到的各種標本及解剖後的鳥的各種骨架,其形象會使我們想起一句話:上帝的傑作。

這是一隻貓頭鷹的頭骨,它恰如其分地顯示著鳥類頭骨的兩個主要特征:首先,眼眶特別大;其次,骨層薄得像紙一樣,但質地比一般骨頭都堅硬。

一具懸吊的海鷗骨架,翅膀上的飛羽猶在,堅挺地排列著,彎曲的羽軸顯示著力量,而由堅硬的肋骨與胸骨連扣成的胸腔是最強壯的部分,脊柱呈半融合狀態以增加其強固性。

鷹的上膊骨的剖麵清晰地告訴人們:它是中空的,並且有骨絲支架使其一則更加堅硬,二則可屈可撓。

鳥類骨骼從內到外,所有的細節都處在設計的最佳位置上,既非它莫屬,而且是無一多餘、缺一不可。這樣的既輕又堅實,每一部分都因其不同作用又相互連接的絕對美妙的飛行機構,除了鬼斧神工,豈是人力可及?

在一本書上仔細地端詳各種鳥類的眼睛的攝影作品,實在是一種享受。如果說鳥類及其他動物的眼睛要比人的眼睛豐富多彩得多,絕無半點誇大其詞。更重要的是:在一切動物中真正名副其實地做到高瞻遠矚、明察秋毫的,隻有鳥類的眼睛。

鳥類的眼睛隱藏在眼皮後麵,像一粒鑲嵌在重疊骨保護圈中的藍寶石、紅寶石,或者祖母綠等,幾乎每一種鳥其眼睛色彩均不相同,但你永遠說不出是維多利亞冠雞那鮮紅的一圈太陽似的眼睛好看呢,還是雙冠鸕鶿的天藍色更加動人。人們常說貓頭鷹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實它是在用第三眼瞼對著你眨眼。這塊透明的第三眼瞼顯示的造化神奇也會使人目瞪口呆——它是用來擦亮眼睛和濕潤角膜的,一個不甚恰當的比喻是,它像汽車擋風玻璃上的雨刷。

鳥在飛行時,除了羽毛要在良好的狀態外,也需要格外銳利的視力、相當寬闊的視野,影像要足夠大,細節要足夠明晰。許多鳥類的眼睛都能在瞬息之間將焦點由遠移近,或是由近放遠。你不妨觀察一隻燕子,它在疾飛時眼前忽然闖來了一隻小飛蟲,燕子會在百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的瞬息做出判斷、反應,並絕對有把握地捕而食之。各種鳥的眼睛,其所在位置和本身形狀都略有差別。大多數飛鳥的眼球相當扁平,網膜很大,以便獲得較為寬闊的視野。猛禽則不同,眼圓甚至呈管狀,看得更遠而且更明了。兀鷲在距離地麵1.6千米的高空能發現野兔;飛能從藍天上搜尋出田野中的老鼠;樹上的小鳥你也別小看了,它能找到樹葉底下的昆蟲卵;而潛水的鳥能在水底下追捕大魚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