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遠古的足音,回想創世紀(12)(1 / 3)

甚至有孩子說,“土地就是水泥”。不要責怪他,因為他從生下後就沒有見過土地,他住在水泥牆隔斷的房間裏,他在水泥地上學步,他眼見的高樓大廈都是水泥預製板搭砌的,他從小就聽慣了水泥攪拌機的轟然聲響,於是他便跟幼兒園的老師爭論說:“不!地球是個水泥球!”

土地的曆史就是家園的曆史。

自有地球以來,土地的形態雖然曆經無數次戰爭、災害以及人類行為的破壞或變更,它的最基本的屬性卻始終不變:農人隻需撒下種子,加以培育,土地就會長出五穀雜糧;另外,不斷減少的土地無言地告訴世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

1996年世界地球日的一個共同的話題是:土地,究竟有多大承載力?

土地、歲月、家園和人。

我想,我隻能以遼闊和寂寥來形容遠古時的土地,那時森林是土地之上的旺族,蚯蚓蟄伏在地底下,碩大無比的蜘蛛剛開始結網,在第一朵鮮花開放之後,才有人類出現。

人類最初的目光肯定不像現代人那樣貪婪、凶殘,而隻是驚恐、惶惑。假如達爾文的學說是正確的,那麼他們肯定還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性,比如對樹木的留戀,更多的是為了避開獸類的襲擊。實際上,站起來的我們的初祖,至少在一開始是很不習慣的,並且對爬行始終抱有懷舊情結,當他們在森林中與猛獸格鬥不敵而退時,便隻有爬到樹上,居高臨下以為躲避。說不定他們還發出過這樣的感歎:我站起來幹什麼?

人類最早的家在樹上,祖宗稱之為“巢”。

我們的古籍上記載道:“上古之世,人少而禽獸眾。”最早發明並築巢的叫有巢氏,不妨說有巢氏開創的“構木為巢”的曆史,是我們家園的起點。人類出現之初並不以萬物之靈自居,也不見得比動物聰明到哪裏去。有古老的傳說認為,有巢氏是看見了樹上的鳥巢之後得到啟發,才築巢而居的。在這之前,我們的先人白天赤條條地在林間野地覓食,晚上則同樣赤條條地棲身於樹木的枝枝丫丫間。

巢可避風,巢能擋雨,因而巢又被稱作風巢、雨巢。很久以後直到今天,還有把情侶的新居稱為愛巢的。人類繁衍後代的事業,自有巢之後,一般而言都是在房子裏進行的。

有了鑽木取火,不再茹毛飲血之後,房子裏又出現了火光和烤肉的香味,房頂上開始冒出青煙,那是人間煙火。

約略言之,這就是我們的家。

人隻能在環境中生活。

自然環境是天然的,比如華夏先人在黃河、長江流域的發祥之地,水草豐茂,林木森森,虎嘯猿鳴不斷,野生果實累累。但,自然環境中的人的居住地卻需要稍加營造。人從森林裏出來,親近綠色幾成天性;人怕潮濕,便要選擇向陽坡地;作為簡單而必要的防範,又有了枯枝朽木組成的籬笆。當插進泥土中的枯枝中的某一根,來年春天不經意地發出新芽時,我們的人文初祖驚訝了,這使他們的目光從更多地留心天上的風雨雷電,部分地轉移到了土地上。

土地一樣神奇,而且離人類最近。

後來,才有了“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也有了播種的最早的衝動和構想。那是一次采集歸來之後,那些果實有堅殼,用石塊敲開之後便冒出一陣清香,放進嘴裏,味道好極了,為什麼不埋進泥土中呢?當然要埋在枯木長出新芽的那個地兒,每天都去看一次,小心翼翼、輕手輕腳地走近埋下種子的土地,敬畏和神秘地守望著。

順便說一句,那時候強壯的男人去狩獵,婦人、孩子去采集,都隻是為了生存,能吃飽肚皮。人類距離財富積累、產值增長的觀念還很遠很遠。狩獵是艱難的而且充滿了風險,那些猛獸不僅人所不敵,還得趕緊走避。人類在惶急之下逃跑的本事,最初是由野獸教會的。猛獸之外的一些動物,比如野羊、野兔,人雖可敵,卻又極難捕獲,它們靈巧地擺脫敵手奪路而去的本領以及奔跑的速度,遠在人類之上。當一隻野羊突圍時,有智勇者突發奇想抓起一塊石頭奮力一擊,從此石頭成為武器,始有投擲。

相比起來,采集便如同漫遊了。

采集的黃金時節是夏秋兩季,夏天是采摘,秋天是撿拾,各種野果及森林中的子實漫山遍野。先是邊采邊吃,吃飽了再帶回家,那時沒有口袋,更不會有集裝箱,便堆放在大片的樹葉上,托舉著走回家,相當辛苦。家裏有嗷嗷待哺的小孩,狩獵回來的男人除了吃肉之外還要吃糧食,更有空手而歸的時候,在門口等著,看見托舉綠葉歸來的婦人便“咿呀”歡呼。那時的語言要比現在簡單得多,好處是省了很多廢話,無非是“吃飯、睡覺、出門、回來了”幾句,而且還要借著手勢。

沒有頌歌,也沒有詛咒,大多是表情,更多時候是形象的動作或者沉默,心領神會的曆程不僅在語言之前,而且總是在語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