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順民帶著唐韻,我們一行人陪同了,首先訪問了幾戶農家。一戶的戶主叫李荷不動,一戶叫李鐵鉚子。荷不動讀音是”亨不動”,見諸文字寫成”務不動”。荷不動與鐵鉚子,這樣的名字反映了鄉間為孩子長命而流行的取名風俗。
大家上島進村,頭一處走訪的是李荷不動家。南北兩列平房,院子裏種著梨樹。老漢扳船去了,女主人熱情大方接待了我們。原先有過,如今娃們都走了,沒有學校啦!
曆史事實不幸正是如此。
1981年初春,春節期間,正當”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一場寒流使解凍的黃河突然冰封。由龍口峽穀傾瀉而出的冰淩在娘娘灘一帶大量堆積,巨大的冰塊層層疊加,如同白色山岡向島上緩緩推進。排山倒海的冰淩終於將島上的幾乎所有建築夷為平地。
幸好政府及時組織搶險救災,娘娘灘上百姓及時撤離,人員未受傷亡。後來,是空軍出動了飛機投彈轟炸,方才炸碎冰淩,開通了河道。
自那以後,政府在附近岸上專門批出宅基地,勸島上居民搬遷。
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勢發展,如今島上的絕大部分年輕人都遷到了岸上新居。靈活些的或者跑運輸或者做買賣,撲鬧得滿紅火。即或依然種地扳船的,住到岸上照樣扳船種地。
但上些歲數的老人,堅決不肯搬遷。自古以來,老輩人就沒遇過淩災嗎?房屋毀了,重新蓋起就是。島上有土地,可以種莊稼、種菜、種果樹,可以養豬喂驢;守著黃河,不怕缺水,便是黃河有汙染,島上還有水井,井又不深,無須轆轆,隻要用古老的桔槔就能汲水。這裏相對封閉,但也基本是一片自足的樂土。像李荷不動、李貴鎖等幾位老者,麵對電視攝像機鏡頭都曾絕決地聲稱:
我們是至死不離寸地!
老者們的說法,當然不是簡單的一個”保守”可以涵蓋。涉及到傳統習慣,特別是關乎對故土的情感,他們的固執中透露出某種古老的悲壯。而娘娘灘的東頭,魯順民的一位同學,投資數十萬,已經建起了第一座度假村。
度假村,規模不大。一棟二層建築,下麵開餐飲,上麵是民俗展覽廳。有些文字、圖片,介紹娘娘灘曆史傳說,果真還有一幅布料的島上李姓祖傳的家譜。樓前,開挖了一座遊泳池。雨天,除了我等一行,別無遊人。雨滴在泳池水麵上擊出點點漣漪。
萬裏黃河上的唯一居住人家的島嶼,或者有著相當的旅遊開發價值吧。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壯大,隨著年輕一代的搬遷離去,也許萬裏黃河上唯一居住老百姓的島嶼,將不再有傳統農家與扳船漢居住。那樣,河曲地麵會增添一處或者頗有特色的旅遊景點,黃河上卻將失去一處千百年來絕無僅有的人文景觀。
村子外,田地邊,我們發現了一口水井。古老的提水桔槔,靜靜地橫在水井上方。時至今日,中華大地上還有哪處村莊使用桔槔扣水呢?
文明演進,呈現不可逆轉之勢。”荷不動”與”鐵鉚子”,這些語言文字的符兒,到底無法羈絆曆史巨人的腳步。
娘娘避難雲雲,隻是一個傳說;
娘娘灘上曾經住過人家,多少年後或者也將成為一一個傳說。
仿佛與娘娘灘東頭的度假村唱對台戲,娘娘灘的西頭,民集資重修娘娘廟的工程正在雨中緊張進行。
傳統與現代,保持和發展,複古與更新,同時展現在古老的娘娘灘。巍巍長城注視著他眼底的這一切;
滔滔黃河傾聽著她身邊的這一切。
中華大地上,除了佛寺道觀,各種廟宇數量極其龐大。關羽、嶽飛,諸葛亮、包文正,都有廟宇。官方的倡導,”以神道設教”,褒旌功臣廉吏,故是一個因素;千百萬老百姓的崇仰紀念,更是根本因素。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焚香叩拜,不過是表麵形式罷了,人民崇仰禮敬的,與其說是泥雕木偶,不如說是天地間的浩然正氣。
呂後,漢高祖正妻,生前地位何等尊榮。沒聽說有什麼呂後廟。老百姓不能容忍她的陰毒殘暴。薄太後,本是薄姬,她的兒子漢文帝登極之後才尊封這位生母為太後。兩千年之下,娘娘灘上老百姓尚在為她重修廟宇再塑金身。樸素的甚至是夾帶迷信的行為,其中也許蘊含了更本質的意味:人民同情柔弱,人民喜好善良。
幾年前,我去內蒙。曾經瞻仰過著名的美岱召。美岱召,位於包頭土右旗。召,是蒙語廟的意思,美岱召,俗稱三娘子廟。
元朝滅亡後,蒙古殘部北逃,帝位相傳數代,後不複有年號,稱為”韃靼”。
1581年左右,韃靼首領俺答在豐州灘建城,名為庫庫和電,意為青城。即今之呼和浩特。明朝廷賜其城名為”歸化”。
三娘子,名君格,初為俺答妾,明朝廷封為忠順夫人。俺答逝世,其子黃台吉又娶三娘子為後。
黃台吉逝世,其子扯力克再娶三娘子。
一身而配三代可汗,此所以為”三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