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寧武探汾源(3 / 3)

山西地勢南北狹長,氣溫差別大。

晉南與晉東南,民居冬天升火爐而不設煙囪,火焰餘溫不過炕。使用無煙煤,也很少煤氣中毒事件。

到晉中一帶,火爐要修煙囪,火焰過炕成為暖炕。煙囪多在屋外半牆留出口。

而到晉北,民居的火爐不僅要過炕,而且要走夾牆。牆壁成為火牆。所以,晉北民居的屋頂上,多會矗立若幹煙囪。煙囪細高挺立,成為民居屋頂一景。唐韻認真去看,從寧武到河曲的沿途民居,果然如此。

國人習俗重葬禮。山西地麵,老人逝世停放靈柩有多達七日九日者。死者停靈後三天入殮,如果親人此前趕回,據說死者靈魂尚在。

晉東南地區,死者入殮時,當即封棺;而晉中晉北,入殮不封棺,到出殯當天才釘封棺木。

這當中,亦是各地氣候差別造成了習俗差異。

說到喪葬習俗,不期然間聯係到了懸棺。

唐韻聽說寧武深山有懸棺,沒能去親眼一看,有些遺憾。

長江小三峽有懸棺,福建武夷山一帶也有懸棺。而寧武汾源一帶以及陝西府穀到內蒙準旗的黃河沿線,近年竟然也發現了懸棺。

如果說,古人”怎樣”將棺木放置在山崖險絕處,尚不難猜測、試驗;古人”為什麼”要采用懸棺葬法,不可解。

由於當今再沒有同樣的民俗例證參考,懸棺問題成為民俗文化的千古謎團。

我猜測,懸棺所葬隻是一些等級低賤的人。因為有關方麵實地考察,至今沒有發現懸棺葬有很多陪葬物,而且史料方麵沒有文字記載。懸棺都是在江河的河道兩側山壁上發現,那麼,他們非常可能是一些古時祖輩在江河上生活的人,如南方曾有的水上人家”蛋戶”,屬於”賤民”,沒有在陸上埋葬的權利。

寧武,是曆史上著名的三關之一。山西古稱有九府十六州,寧武曾是府治所在,而且常駐總兵鎮守。李白成進攻北京前,曾與明朝寧武總兵周遇吉在此慘烈血戰。作為抵禦北方部族入侵的關城,卻受到來自背後方位本民族軍事集團的襲擊。最終,周遇吉戰死,寧武關被攻破。

若在和平年代,邊境無戰事。長城一線,朝廷長年駐軍的軍鎮周圍,商旅附集,漸漸形成若千邊城。邊城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市場需求,最終形成了相對典型的地域文化。

在全山西,說起北部邊城大同,人們都知道一句流傳廣遠的民諺:

大同的煤,口泉的炭,渾源州的女人不用看。渾源,境內有北吊。風光秀麗。曆史的北魏拓跋氏王朝在大同平城建都時,曾在渾源修築行宮。民間傳說,有宮嬪流落此地,宮禁中的化妝秘方傳入民間,包括遺傳因素,美豔了一方婦女。渾源州的女人”不用看”,是說不必看,無須看,隨便揪一個出來,都是美女。

而外長城在恒山山脈蜿蜒盤旋,曆朝在此多有駐軍。直到清朝,仍然有滿洲綠營兵駐紮。邊塞地帶,加之大量駐軍的雄性需求,一方民風因而疏闊。女性極為浪漫多情,風流乃至淫蕩。最會體貼男人,床上侍奉功力非凡。所以民謠還說:

去過大同渾源州,個個回家把妻休。

史料記載,邊鎮大同曾經有傳統的”賽腳會”。陽春天日,大同滿城婦女要在自家門首拋頭撒麵,晾矚弓鞋裹腳布,同時當眾展示她們的金蓮小腳,暗暗誇比。紅鞋綠裹腳,一時琳琅滿目;尖尖玉筍,可街兩岸。有身份人家,女子們或者遮一塊布簾,隻把雙腳暴露街市;一般居民,女人們搔首弄姿,丟眉使眼,盡顯風騷。

便是在寧武,曆史上也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俗:賽塞。

所謂賽塞,即是邊塞民眾在特定日子舉行賽會。不唯女人們紛紛參加賽會,暗暗比賽服裝打扮,而且四鄉八裏的社火秧歌予要來比賽唱山歌。據說,外韃女子們奇裝異服,也要專程自行來賽歌。盛況空前。

賽塞風俗,直延續到抗日戰爭前夕。

當年情景,今日已不得見。隻留下些有關的民間口頭傳說。民俗考證工作者,也有將賽塞寫成”賽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