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寧武探汾源(2 / 3)

蘆芽與荷葉,在北方高寒山區,是多麼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名字!那簡直就是神仙們在天宮撥開雲霧才可能看到的景象、才可能產生的聯想。這裏生態係統保持完好,因而國家級珍稀保護動物還在山林間出沒。一類保護動物,首數褐馬雞。這種飛禽,在受到鷹隼攻擊時,死戰到底,極其勇烈。因而古代帝王將它的尾羽做成”褐冠”,獎賞勇士猛將。遠在清代,一匹褐馬雞歐洲市場上的價格就值上千銀幣。

近年來,據說這裏還發現了瀕臨滅絕的東北虎。莫非它們的故鄉森林砍伐過度,它們不遠千裏遷徙而來,選中了我們山西的這塊風水寶地?

這裏有一座神奇的萬年冰洞。那些寒冰來之於地質史上的冰川時期。這裏有險要的古棧道,還有神秘的絕壁懸棺。

這裏更有一個高山天池群落。共有十五座天然湖泊鑲嵌在高山之巔。其中最大的一座天池,唐代曾設立牧監,專門為朝廷牧養軍馬,所以又稱”馬營海”。

最值得我們山西人感戴的,是管涔山腳下、雷鳴寺前,有著對山西如同命脈一般的汾河源頭。修葺一新的雷鳴寺,依順山勢建造,巍峨壯觀,坐鎮汾源。顧名思義,汾源曾經是激流噴湧,氣勢奪人,聲若雷鳴。曆史上,歌舞升平的年代,漢武帝的龍舟可以樓船簫鼓,泛流河心;即便是攻伐交戰,汾河也足以”水灌晉陽”。到明成祖建都北京,營造京城,管涔山的粗大原木還能夠以一千根編成排筏,順汾河浩蕩而下,經由黃河進入京杭大運河,運抵京都。

汾河,黃河的第二大支流,縱貫大半個山西,千萬年來滋潤灌溉著豐饒的晉中盆地、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她與黃河一道,哺育了古老的三晉文明。正是”山高水長”。隻要我們保護好森林植被、生態環境,那麼就可能如民諺所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汾源能夠恢複雷鳴般的聲勢,汾河將不再幹涸斷流。

由於考察任務安排,行程緊急,我們此次路經寧武,隻陪唐韻小姐遊覽了一處天池馬營海。

馬營海水域麵積一千五百多畝,最大水深有十五米。天池不僅是自然奇觀,而且是汾河的潛在源頭。當地朋友熱情招待我們乘坐汽艇,在天池裏劈波斬浪遨遊一回。

天藍水碧,景色宜人。在我們資源過度開發的山西,還能保有如此一方風水宅地,實在是我們山西家的幸運。

夜來缺少睡眠,中午鬥酒過量,而趕奔河曲的路上,大家竟是心曠神怡。談笑風生,載欣載奔。

寧武管涔山屬於山西呂梁山係。它的北部,蘆芽山是最高峰;南部,則以交城地界的關帝山海拔最高。

“交城的山來,交城的水,不澆那個交城澆了文水。”

山西民歌《交城山》全國知名。但采風者和演唱者們理解錯了這首民歌本來的意蘊,將它演唱成一支歡快的小調。

據我的發現,這首民歌還有一隻歌頭:

貪財的那老子糊塗的那娘,把奴家嫁在了那交城山上。

所以,那不幸的女子才如泣如訴,悲歎命運、數落交城的諸般落後。

山西南北緯度相差大,北地苦寒;而且山西山多,海拔高程相差也很大。高寒山區寧武地麵,包括交城大山裏,農作物主要是蓧麥和土豆。蓧麵、蕎麵,如今叫降糖食品、低脂食品、綠色食品,至少也是地方風味食品。而在過去,實在算不得什麼好食品。正像《交城山》裏詠歎的:

交城的大山裏,沒啦好茶飯,

隻有蓧麵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

栲栳,本是竹木編織物。中空,用以盛放東西。蓧麵栲栳栳,係用手搓製的一種中空形狀食品。澆以羊肉碎末,調以辣椒酸醋,倒也是一種山區美味。

唐韻竟然聽說過:家庭主婦搓製蓧麵,是在胳膊上,甚至要綰起褲腳,在腿上整治。我說:女人抿起褲子,直接在腿上搓蓧麵,那是招待貴客的最高待遇啦!現時,我們哪裏還能吃到那樣帶人體氣息的蓧麵栲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