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雨中望龍門
桃花你就紅來杏花你就白,爬山越嶺看你來呀。
榆樹你就開花圪枝你就多,你的心眼兒比俺多呀。
鍋兒你就開花下上了你就米,不想旁人光想你呀。
金針你就開花六瓣瓣你就黃,盼望和哥哥配成雙呀。
——山西左權開花調
7月2日上午,參觀萬榮縣城內的飛雲樓,遊覽東嶽廟。下午,乘車赴河津。途中經過通化鎮”三王”故裏,瞻仰三王祠。
7月3日上午,微雨。雨中望龍門。
龍門,又稱石門、禹門。是黃河穿越晉陝千裏大峽穀最南端的出口。龍門,兩岸峭壁夾峙,河道緊束,形勢與長江三峽相仿佛。河道最窄處,兩山相對,儼然門戶。
河水出龍門,在山西陝西的土塬台地間衝馳漫漶,鋪展開來。龍門仿佛是一隻瓶頸,這裏古來有著名的黃河禹門渡。
如今,渡口已基本廢棄。禹門渡公路大橋、鐵路大橋和早些年的懸索橋,三橋緊靠,都建造在”瓶頸”上。
7月2日上午,我們一行去參觀賓館對麵的東嶽廟飛雲樓。
萬榮縣東嶽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精華主要在於飛雲樓的建築藝術。飛雲樓的造型與結構,屬於元明遺風。純木結構,三層四出簷,全樓共有鬥拱三百四十五組。猶如雲朵簇擁,繁花盛開。
東嶽廟供奉東嶽大帝,這是又一個”帝王階級”的神祇,廟宇布局仿造皇宮規格。大門、二門稱端門、午門,獻殿、香亭與正殿都有盤龍石柱。東嶽廟,本是祭祀泰山天齊大帝的廟宇。在民間傳說裏,東嶽大帝就是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黃飛虎。佛教傳入中華,地獄輪回之說深入人心,東嶽大帝又與掌管地獄的閻王混為一談。具體表現在這所東嶽廟,就是正殿的背後還建有一所閻王殿。神祇序列一時混雜不清。
當日下午,大家告別萬榮,奔赴河津。途中,車子繞些路,特地去瞻仰通化鎮三王故裏。
“三王”中的王績,是初唐著名詩人。而王勃,屬於著名的初唐”四傑”,一篇《滕王閣序》名垂千古,是詩人中少見的天才少年。但在”三王”裏,還數文中子王通最為了不起。他身處隋末,著書立說,以《文中子》傳世,主張儒佛道三教可歸於一,是開往聖、繼絕學的一代大思想家。
到達通化鎮,一位青年聽說我們打問三王祠,主動騎摩托做先導帶路。到了三王祠,這兒卻隻是一個普通小院。供奉三王的殿堂,極平常的三問正房而已。門框兩側的對聯寫道:
教衍河汾門羅將相
道存子集名著隋唐
評價應稱貼切而不誇張。
正中一方匾額,大書四字曰:”道不在位”。
這既是對王通當年情狀的描述,甚至也是今日三王祠冷落狀況的寫真。
看守三王祠的一位老者名叫李有家,八十歲,殘疾人,腿腳不利索,頭顱正中還有拳頭大一塊凹陷,沒有頭骨。老人自我介紹說,早年在閻錫山的同誌會工作,所以解放後被關了幾年禁閉。回鄉後,大家看他”不很反動”又有些文化,不很受歧視。頭顱在工作中被墜落物打碎,手術搶救時他自己說:”咱年齡大了,就不用補了。給公家省些錢吧!”結果,腦袋上就有那麼一塊凹陷,僅僅依靠皮層保護了大腦組織。他一月掙八十元錢,勉強也還夠花。說起”三王”,老人滔滔不絕的,關心學術遠勝於關心他的頭顱。
懷著”道不在位”的感慨,我們告別了三王祠。細雨霏霏裏,抵達河津。
河津與永濟一樣,在九十年代初改縣建市。城市有些規模,綠化狀況良好。市文聯集中不少作家,這裏的山西鋁廠還是全亞洲最大的鋁廠,是我省作協掛牌的創作基地。
7月3日上午,文聯與鋁廠的幾位年輕人陪我去遊覽著名的河津龍門。天降微雨,道路有些泥濘。抵達黃河龍門公路大橋,橋那端就是陝西韓城地麵了。車子先沒過橋,沿了山西一側的河岸溯河而上。
原先,這一帶的河岸上並沒有公路,隻有古時黃河纖夫們踏出的拉纖小徑。前些年,上遊地段建了一個煤礦,沿著山壁才開鑿出了盤山公路。因為下雨,長年拉運煤炭的路段,盡管烏泥墨水,到底沒有粉塵揚暴。盤山公路緊貼山壁,下視黃河,視界裏兩岸懸崖刀劈斧削。遙遙前景,峽芥最窄處,儼然石門。
選處稍微寬闊地界,停了車輛。我們一行從小路插下河邊。
從河邊仰望,兩岸皆是峭壁懸崖。觀看山勢石質,峽穀兩邊山西陝西的大山本是一體,不知經過多少萬年,黃河的水流衝刷切割,硬是將大山劈成兩半。看崖岸形勢,筆立齊平,堪稱”鬼斧神工”。麵對如此瑰麗圖景,前人正該產生”大禹治水,斧劈龍門”的神奇想象。
黃河渾濁渾黃。比起上遊中遊的黃河水色,或者衝刷攜帶了晉陝黃土高原大量泥沙的黃河,至此才成為名副其實的”黃河”。
近處看過龍門,車子回到渡口橋頭。
公路橋的北端,曾有一座禹王廟。由於建造鐵路橋和公路橋,禹王廟不得不拆毀掉了。廟宇原址隻修了一個碑亭,亭子中央立著一筒新刻的石碑,說明此處是禹王廟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