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深入長處村(2 / 3)

支書家的院子很普通。長條型四合院,與大門並列的南房算客房,地下擺張矮桌待客。四周靠牆堆積許多農具雜物,說是客房,更像一間庫房。東西廂房住人,廚房裏鍋台擦得很幹淨,用一個風匣灶,燒飯用些麥秸。一道小門隔開了後院,氣味嗆鼻子,進門去看,養著幾十頭豬。住這樣普通院落、自家養這麼多豬的支書,我相信大家對他都將取得與我一致的認識。

支書院子旁邊就是小學。校舍不很好,但也不至於破敗。校園後部一處空場,有一個孩子們夠不著的單杠,有一個一根棒子的”雙杠”。一個土台子,支書說原先樹著一根鐵旗杆,是升國旗用的,前幾天被人連根鋸斷偷走了。

課間活動,孩子們在校園裏撒歡。到一位教五年級的女教師房間考察一回,一隻書櫥快要塌架,床鋪簡陋,桌子破舊。支書介紹說,這是本村小學最好的老師啦,辛苦、盡職,而且省錢不過。具體一月工資是多少?女教師說,民辦老師一個月隻掙一百一十元。

女教師名叫郭豔萍。

看著她的宿舍,聽說她的工資,不知咋的,我眼前又閃現出了電視中常常見到的那些豪華鋪排場麵......

離開長處村,參觀了尊村一級灌站。灌站鐵門鎖鏽,控製樓裏仿佛沒有人值班。提水的大型機械設備在那兒閑置著,機械底下根本沒有水。登上設備鋼梁,黃河在遙遙西麵的黃土塬下流淌。主河道這麵,是幾十裏寬的灘塗,灘塗上種滿了莊稼。

來長處村和尊村灌站的路上,路過一個叫”舜帝”的村子。為什麼叫舜帝?同行者介紹說,這村子就是舜帝的故裏。村子中央還有一塊碑碣。我急忙叫車子放慢速度,開到碑碣前停下。

一塊石碑,足夠高大。是康熙五十九年所立,上書”大孝有虞舜帝故裏”。曆代王朝”以孝治天下”。入主中原的滿清王朝也不例外。稱舜帝”大孝”,自然反映了朝廷樹立倫理綱常的願望。不過如此主觀限定,有些太戕殺舜帝的偉大了。碑碣孤零零矗立著,沒有任何廟宇建築。石碑下堆積些麥秸畜糞,看去叫人不悅。作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我們是太不尊重自己的老祖宗了。

舜帝碑碣,崛立無語。

我在解州拜謁關帝廟的時候,大的台階上有一位年邁的小腳老太太剪紙賣藝。我立即懷著十分的尊敬與湧動的惻隱”采訪”了老人。我要給老人照相,老人說:照相要給我點錢。我問老人剪紙什麼價,老人說:一個兩塊錢。花樣有”蓮生桂子”、”雙喜臨門”等等。我拿了幾幅老人的作品,加倍地付給老人一些錢。

老太太名叫張鳳儀,高齡八十八,米壽。她丈夫和兒子在1976年不幸同時去世。

據說,晉南地麵,古河東文明禮儀之鄉,風俗極重孝道。

但願像張鳳儀這樣的孤寡老人隻是少數。但願這樣的少數老人能得到社會的供奉贍養。

但願”大孝有虞舜帝故裏”碑碣千秋永固,不要再被麥秸畜糞包圍。長處村的小學雖然簡陋,但整個運城地區的小學中學應試教育在山西乃至在全國並不落後。基於曆史的原因,運城地區老百姓培養孩子讀書的風氣極其濃烈。

由於運城鹽池獲利豐厚,曆史上曾經辦過著名的”運學”。

“天下運司有五,唯河東有專學”。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鹽運史奧屯冒創建運學。運學稱作鹽務專學,卻並不是培養鹽務專業人員,而是接納鹽商鹽丁子弟入學就讀的學府。

運學建築規模宏闊,藏書較多,被譽為”他郡廟學之冠”。

在鹽業發達條件下,有運學為楷模,運城在元明清之期,還先後創建了三所書院:河東書院,正學書院,宏運書院。此外,運城尚有養蒙之地五處,稱作社學。

運學設教授一員,訓導一員。教授正七品,俸銀四十五兩,另有縣令級別”養廉”一百兩。俸銀從鹽運司公務項目下支出。

學校經費則一靠學田入租,二賴官員、鹽商、士紳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