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以青海之大,無論從考察的角度還是遊覽的角度,可以去應該去的地方很多。比如青海湖,比如日月山,比如長江黃河源頭,等等。關於塔爾寺的”廣告詞”隻是就某種特定對象的強調。其實,我所以首先向讀者朋友們介紹塔爾寺,也隻不過是我來到青海,首先參觀了著名的塔爾寺。我不曾謝絕朋友的好意安排,一則因為塔爾寺確實值得一看,其次由於塔爾寺建造在黃河上遊最大支流湟水的河穀地帶。作為藏傳佛教的重要寺院,凝聚積墊著深厚的佛教文明,那麼,這種文明在黃河文明中居於何種地位?對黃河上遊民眾的生活起著什麼作用?
塔爾寺是我國藏傳佛教善規派(俗稱”黃教”)的六大寺院之一。占地麵積六百餘畝,有大金瓦殿、小金瓦殿、顯宗經院、密宗經院等大小建築,組成完整而氣派的漢藏民族形式巧妙結合的寺廟群落。
塔爾寺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宗喀巴(意為”湟水濱人”,是信徒們對大師的尊稱)原名羅桑智華,公元1357年(元至正17年)誕生,十六歲時赴西藏深造,研修佛學。大9幣在五十三歲時發起了一場改造西藏佛教的運動,極大推動了藏區佛教文化的發展。是他創立了西藏佛教的一個全新教派格魯派,意為善規派。派中僧人皆戴黃帽,故俗稱”黃教”。
大師圓寂後,他的兩名大弟子繼承了法位。以後形成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的轉世製度。達賴,是蒙語大海的意思;班禪,則是藏語大學士、聖人的意思。到清朝時代,格魯派逐漸成為西藏地方執政的教派。藏傳佛教,以黃教影響最為深廣。
據說,宗喀巴大師誕生時剪斷臍帶的滴血處,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樹上十萬片葉子每片都自然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釋迦佛之一種)。塔爾寺的藏語名稱就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在大師誕生處,他的母親最先建造了一座蓮聚寶塔。此塔是本寺最重要的聖跡,由此才逐漸有後來的寺院規模,所以整個寺廟俗稱塔爾寺。
作為對藏傳佛教包括黃教沒有多少了解的內地觀光客,草草遊覽一回塔爾寺,隻能有一點粗淺的印象、有一些相當主觀的感覺。
塔爾寺有著名的藝術三絕。是為酥油花、壁畫和堆繡。
酥油,即黃油,是寺院佛殿的燈具用油。佛殿內乃至整個寺廟區都迷漫著濃烈的酥油燈火味道。至於酥油花,是用酥油密方配製後塑造的佛像人物花草建築等。就直觀印象,其藝術水準絕不在西方的蠟像造型藝術之下。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寺僧要在寺內展出他們精心製作的酥油花。數以萬計的遊人與朝聖者,前來觀賞美妙絢麗的酥油花,成為一年一度的盛會。
壁畫,有的直接繪製在牆壁與棟梁上,大多繪製在布幔上。屬於喇嘛教宗教畫係,具有濃鬱的印藏風格。壁畫內容情節,則出自黃教經典教義。壁畫上以及佛殿內的眾多佛像造型,與我們在內地常見的寺廟雕塑繪畫風格迥然不同。
堆繡,則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品種。用各種色彩的綢緞剪成佛像人物等花樣,以羊毛或棉花充填其中,然後再繡製到布幔上。由於花樣的突起,整個繡品極具立體感。僧侶藝術,精細別致,為美術界所稱道。
佛殿裏,除了一般遊客,還有不少香客在布施還願祈禱叩拜。香客們虔誠叩拜的同時,一邊有喇嘛敲動法器,口中念些經文。喇嘛還要隨同香客一塊叩拜佛像。喇嘛們的這一做派,與內地青廟的和尚們顯然有所不同。經院裏,隨處可見腳穿僧靴身披紅色袈裟的喇嘛們。冒昧進入他們的下榻之處,臥具簡潔而經書必備。喇嘛用餐不忌葷腥,而幾乎每處宿舍都有煤氣灶,看來大家是自己煮飯而煮飯手段相當現代。一處景觀叫做”大廚房”,存有幾米直徑數米的大鍋。好比五台山佛寺內的大銅鍋,早已成為一種展覽品了。
一些寺廟的廊簷下,有男女香客和喇嘛們在磕等身頭。四肢伸展,身體匍匐,爬倒起來、起來爬倒,據說還願者要叩頭十萬,得十天半月光景。廟宇建築群之間的道路上,有人行乞。其中多數壯實健康,據說十之八九是甘肅人,一問果然。
當有些人為著靈魂的安寧向佛祖上蒼祈禱、叩頭匍匐五體投地的時候,另外有些人卻在為著身體的溫飽向同類乞討、卑賤地伸出人類值得驕傲的手。這是我們常見的現象,無疑也是我們麵臨的永遠的問題。或者說,宗教關注的,也正是文學應該關注的。
塔爾寺建築群內的大路旁,有藏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姑娘在出售她們手工製作的香袋等工藝品,姑娘們民族裝扮,花枝招展,十分打眼。做完功課得以稍事休息的喇嘛們,與姑娘們自由交談,言笑甚歡。這種情形,又與內地佛寺和尚們的拘謹風格大為不同。遊覽過程中,我與陪同者一行二人還”插個”蹭聽了一位導遊小姐漂亮的講解。小姐美麗嫻雅,名叫陶清清。陶小姐是漢人,卻身著藏族姑娘服裝,與塔爾寺獨特的環境顯得十分和諧,為遊客們平添了一道宜人的風景線。
參觀罷塔爾寺,在寺廟附近的餐館吃飯。櫃台老板娘與看座的姑娘們,一律在麵頰上現著高原陽光照射形成的色斑。看來,此地陽光雖好,享用太多亦是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