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荒的太息
—走馬黃河的狩獵心得
割倒了糜子收倒那秋,
跑口外的哥哥住回走。
三百裏明沙二百裏水,
五百裏的路程瞧妹妹。
水流千裏它就歸大海,
人走了千裏那折回來。
不大大的小青馬馬多喂上二斤料,
三天的那個路程親親我兩天到。
(山西河曲爬山調)
5月18日,“走馬黃河”整體策劃的出發儀式在北京舉行。當時,我決定做一些前期準備、家務瑣事安排後,一定要在5月底實現出發。
5月30日,如期出發。首先奔赴青海,開始我的考察行走。主觀決定我的考察路線是從黃河源頭開始,然後一路順流而下。
從5月30日至6月13日,走過青海、甘肅、寧夏三省區。單人獨馬,一路銜枚疾走。如同預想,我重點考察了黃河與她的一些支流的交彙處,考察了若幹民族雜居的地域。
——我集中考察的區域,是黃河從我國地形學上的“第一台地”向下俯衝的過波地帶,是萬裏黃河的第一個大折彎。黃河從青藏高原東部的積石山大峽穀奔注而出,折頭向北,經寧夏川奔向內蒙古高原。
這裏,是我國西北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的地區,也是遊牧區與農耕區的過渡地區。這裏,繁盛著被譽為“西北魂”的花兒。
6月13日至18日,到達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經由準格爾旗回到山西河曲,逗留河曲進行考察。河曲西與陝西府穀、北與內蒙準格爾旗隔河相望,所謂雞鳴三省地,縣城水西關外有黃河著名的西口古波。
——這裏,是黃河的又一個大折彎。黃河從內蒙古高原兜頭南下,將劈開黃土高原,進入千裏晉陝大峽穀。
這裏,是我國北方的蒙古族與漢族雜居的地區,是曆史上我國北方各遊牧部族與漢族爭戰交融的地區,也是一處遊牧區與農耕區的過波地帶。這裏,繁盛著山西爬山調、陝北信天遊與蒙古長調,多民族民歌的交融特別托舉起一朵民歌奇葩“蒙漢調”。
6月18日晚,湊“518”出發的日子,於“618”回到太原。至此,我完成了對黃河上遊中遊的考察任務。
6月27日,於稍事休整後再度出發,奔山西南部。
從6月27日至7月4日,我集中考察了山西晉南古“河東”地區。這裏是黃河中遊到下遊的轉折處,是整個黃河文明發育最早也最為成熟的地區。我考察了不止一個古渡口,目擊了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與汾河入黃河的情況,參觀了許多與黃河有關的文物古建,體味了黃河曾經孕育的極熟文明。
這裏,是萬裏黃河的最後一個大折彎。黃河將折頭向東,奔赴太平洋。
這裏,民歌已經基本消失,發達文明烘托出了高度成熟的藝術形式戲劇。古老劇種秦腔、蒲劇和豫劇,成為戲劇史上最負盛名的北方亂彈梆子腔。至此,在“走馬黃河”整體策劃中預定的“兩個月行走時間”內,我的考察行走過程基本完成。
到8月11日,參與本次走馬黃河的女作家唐韻來山西,事前她曾經表示希望我能陪她完成關於山西地麵的行走。於是,從8月11日到8月14日,陪了唐韻我二次奔赴河曲。在主要幫助唐韻選擇采訪目標並進行考察的過程中,我也再次進行了我的若幹考察活動。無形中,我的走馬黃河有了進一步的深入,創寫主題得以進一步明確。
——出於對民歌的偏愛,出於格外想向讀看們介紹一些優秀民歌的願望,我在這部書冊的每一章節前麵都添加了幾段民歌的歌詞。希望讀者能夠容忍這樣的一種編輯體例。如果不喜歡,大家略而不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