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走進民間(1 / 1)

自序:走進民間

——走馬黃河的主觀預想

一溜兒山來兩溜山,

三溜兒山長出個牡丹;

白牡丹她耀人哩,

紅牡丹紅的要破哩;

青石板上才開的牡丹,

一朵賽一朵者豔哩!

(橫河上遊青甘寧民歌)

“走馬黃河”整體策劃過程中,中國青年出版社策劃部曾經要求參與本次行走文學寫作的作家們,向策劃部提交一份關幹個人走馬黃河的主觀預想。依策劃者的本意,倡導行走文學,是要作家們走出書齋,在行走中產生文學。那麼,隻有在“走馬黃河”付諸實施之後,作家們才可能在實際行走過程中有所目擊,得到大量的素材,從而激活靈感,產生創作衝動。不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宏觀把握“走馬黃河”,具體擬定個人的考察重點、創寫主題,有所預想是必要的。對作家個人而言,進行主觀預想的過程,無疑會使個人曾有的某些思想進一步深化乃至升華,也將使個人大而言之,黃河文明是從來不曾失落過的、包容傳承性極強的、複合疊加的黃河流域的民俗,是黃河文明的民間館藏,是一座活化石庫。相對於任何作為短時間的一種走馬黃河,走進民間必將依賴我曾經的經驗與具備的素養。隨機的發現與無心偶得亦將在預料之中。

就主觀的意願,拒絕偽民俗偽民歌的同時,我將努力發現那些原生態的東西。

作為主要依賴的手段語言的敘述,我將擯除任何先驗的框架,拋棄任何熱門熱銷的虎皮大旗。我將使用本土的話語來敘述本土。我相信本土話語依然具備闡釋本土的能力。

一些古老的奇特的現代人已經陌生的民俗,也許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習慣細節。

許多民歌,通俗率真的語言會使所謂的文明人臉紅,文明人將為此而慚愧。而千錘百煉的民歌旋律,會使我們血脈賁張,它們原本就在我們的基因中回蕩。

我拒絕廉價的獵奇,但我的敘述將必定鮮活新奇。我拒絕賣弄所謂文化,但我們將共同體驗某種文化。我希望能夠帶領大家,一齊走講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