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大地上的哲學(1 / 1)

鄉野大地上的哲學

——讀韓少功《山南水北》

一個在新時期文學浪潮中永遠處於風口浪尖的弄潮兒,在曆盡了文壇的喧囂和文化官員的榮耀後,選擇回到遠離市鎮的湖南偏遠故鄉,購田置地,搭屋建房,過起半隱居的生活。此舉不是行為藝術,但足能引起愛熱鬧的文化界的關注和議論。這樣的石破天驚之舉,也隻有常引領時代風氣之先的韓少功做得出來。《山南水北》便是他歸隱田園後的生活寫照和思想運行的軌跡,一連摘取了在2007年頒發的最引人注目的文壇兩項大獎——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和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傑出作家獎。這是分別代表官方和民間的最重要的兩個獎項,表現出韓少功本人在當今文化界的影響果然不同一般。本是為逃避喧嚷而來隱居,可21世紀的中國已不是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他走到哪裏,隻要還在思考和寫作,甚至做與文學無關的舉動,都極容易成為關注的焦點,因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話題。

對一名作家來說,隻要生命存在,思想和寫作都是無法停止的,哪怕他遠離主流和話語權的中心。尤其是對韓少功這位曾被稱為“當代文壇最有思想的作家”而言,他回到鄉下,重新操持起農活,演練知青時代的生存技能,是以釋放體力的方式來達到對思想的調節,同時也為自己更自由更深刻地思索人本等形而上的問題尋找一個基點。隱身的目的是為了隱心,這是生活在城市的中心,整天被媒體和鎂光燈包圍聚焦得無處脫身也不願脫身的文化名流們所難體會和無法企及的,他們怕自己幾天不露臉不露名就被瞬息萬變、新人迭出、喜新厭舊的文壇拋棄,於是乎隻好重複廉價地兜售自己那點可憐的東西,妄想以往昔的榮耀作為繼續賣俏的資本。殊不知越是心浮氣躁便越欲蓋彌彰,自露其淺薄,徒增笑料,說穿了還是源於一種深度的不自信。

韓少功不同,作為一個閱盡繁華,屢次成為多場潮流的主角和飽受爭議的知名作家與文化官員,他對一切紛紛擾擾的吵鬧已生倦意,無意再去與別人爭奪什麼名位和權力。此時該做的,也許是讓身心徹底地回歸自然,回到一個人應該具有的最本真的淡定與超拔的境界中。泥土是人類真摯的情感紐帶,群山丘壑是遊子心中最難忘懷的家園圖景,腳隻有踏在堅實的大地上,沐浴著來自鄉野的炊煙,全身才能升騰起向天空飛翔的力量。讀《山南水北》,從素樸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思想的重量,在別人習焉不察的地方——也許是雞婆爭食,也許是貓咪戀主,也許是野狗獻媚——作者往往能看出生存之艱難,人性之詭異和社會之繁複。他將這些感悟融彙,互滲,最後提煉出一種深沉凝煉的人生哲學。如此的睿智來源於他的小說創作和理論思辨,因為小說需要觀察和想象,理論則偏重概括和歸納,兩者相得益彰。

韓少功的心中似乎潛隱著一股濃重的士大夫情節,又有著佛家入定的禪意。回溯他在1985年前後發起的文化尋根運動,引發為一場意義深遠的文學思潮,在《文學的根》中,是否就預示了他20年後的文化心理皈依的某些先兆。從他的選擇中,我想到了武俠世界中那些為躲避仇家追殺而出家為僧或尋找名山深處的“靜心崖”了此一生的武林高手們,習武不再是稱霸或護身的需要,而是為了“止戈”——漢語傳統的“武”字解析。我們當然不希望韓少功像大俠們一樣,一隱就不再出山,因為他不必擔心會有仇家索命,也不需擔當冒死拯救世界和平的重任。他是作家,其使命是拯救人類的靈魂,中國新時期文學史,單有幾本《馬橋詞典》、《暗示》和《山南水北》,已很難滿足讀者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