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擎千秋著青史(1 / 1)

筆擎千秋著青史

——讀王充閭《張學良:人格圖譜》

回顧中國近現代曆史,張學良無疑是一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壯之年手擁重兵,威名遠揚,在強寇壓境、風雨如晦的民族生死存亡之秋,為免做亡國奴和日寇傀儡,毅然宣布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內憂外患的1936年,又置個人生死於不顧,“兵諫”逼蔣,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以凜然大義穩定了時局,避免了國家滑向更加動亂的深淵。從西安事變達到人生輝煌的頂峰,到隨後半個多世紀的屈辱監禁生涯,這位彪炳史冊的民族功臣,一生行跡與中國複雜曲折的曆史緊緊相連,貫穿了國共兩黨在特殊時期的鬥爭史和軍閥派係紛亂滅亡的曆程,給後人留下了太多言說的話題。

王充閭的家鄉與張學良出生地隸屬同鄉,他從小對少帥英雄事跡耳濡目染,及長,翻閱了大量相關的史料軼聞,陸續寫作了一係列關於張學良的散文,並在此基礎上結集為《張學良:人格圖譜》出版。在汗牛充棟、數不勝數的張學良研究資料中,這本書顯得別具一格,它沒有拘泥於對傳主一生大事的簡略勾勒,而且在充分研透其史跡的基礎上,結合斯時斯地的特殊背景,深入張學良的精神世界,作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在對其生命曆程的敘說評述中,鋪展開那個年代潮起潮落的政治圖景,一位位曾與之有深刻關係的人物躍然紙上。如陰騭凶狠、兩麵三刀的蔣介石,肝膽相照、義薄雲天的周恩來,一諾千金、言重九鼎的宋美齡和情深意篤、至死不離的趙一荻等,他們構成了張學良一生最重要的交際譜係。在曆史的舞台上,這些人物或翻雲覆雨,或慷慨悲歌,卻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那段曆史的走向。作者以史家的視角、哲學家的思辨和散文家的筆觸,充分舒展合理想象,對張學良百年人生中許多具有決定意義的曆史瞬間進行藝術化創造,以逼近真實、貼著心靈的細節化描寫,再現曆史風雲的激蕩奔湧和人物命運的悲喜歌哭。尤其是對張學良性格、風采、才情的形象展示及人格局限的深度審視,與之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麵的靈魂對話。在遵從信史的前提下,凸顯張學良“愛國”這一條貫穿生命始終的人格底線,並以不為尊者諱的“春秋筆法”,對曆史人物滿懷尊重、理解之情或與之駁詰的同時,勾畫出一個個性複雜、豐滿的張學良形象,描神繪形極見功力,冷峻中洋溢著溫情。

王充閭散文一貫追求詩、思、史的結合,以詩證史,史論相契,追尋既往不忘以曆史事實燭照今天,最終的著眼卻是對當下的觀照。作為一位優秀的散文作家,在數十年的創作實踐中,他筆擎千秋,為青史著述,力圖以散文話語建構起寬弘、博大的文學世界,體現出鮮明的文體意識、結構意識和工程意識。其中以探究靈魂糾葛、拷問人生悖論為創作主旨的係列散文,在人性深度的抵達上用力甚勤,文學語言的運用也漸臻化境。本書亦是他“工程意識”的顯現,各章節之間在內容上獨立成篇,各自呈現出張學良人生經曆或精神世界的片段,但內部邏輯結構又渾然一體,相互關聯,既非謹嚴枯燥的學術史論,又超越了一般傳記文學的範疇,是一部閃爍著真知灼見、透射著理性鋒芒、張揚著人性輝光的曆史文化散文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