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霄華:現代性經驗的理論觀照
在我的印象中,朱霄華在雲南文藝批評界更多時候是以局外人的形象出現,他長久遊離於體製的束縛,做一個自由而純粹的寫作者。這種體製外的身份無礙於他寫出精彩的批評文章,沒有搶占話語權的焦慮,沒有體係建構的壓力感,他的批評寫作減省了許多無謂的外部框範,隻需麵對內心誠實的審美體驗。盡管如此,朱霄華在冷眼旁觀雲南文壇的背後,依然懷著一顆熾熱的詩心。他出版於2010年的《丹霞齋筆記六種》,著實讓雲南文壇吃了一驚,如果說之前朱霄華的文學批評給人一種散打之感的話,那麼這套書的出版,他的“重量感”就再不容人小覷。其中關於雲南文學論述的《本土個人經驗及寫作》,集中體現了他對雲南文學現代性經驗的發掘與呈現。他是一個兼具中國傳統文化、西方現代文化和雲南文化三重氣質修養的批評家,在三個方麵都有自己不俗的見解。與中國民間書界的大多數書癡一樣,朱霄華有著濃厚的古典情結,經常沉醉於淘舊書、讀晚明小品、寫淘書筆記之中,經年的修煉使得他的文字有一種老辣的味道,精準、直追死穴。同時,他對西方現代派、後現代派作品及理論的諳熟,讓他獲得了一種來自世界性的文化視角。他又是一個從未脫離雲南文學創作現場的觀察者和記錄者,與他交往甚厚並納入他觀察視野的作家詩人,基本上都是雲南文壇的中堅:於堅、雷平陽、楊鴻雁、胡性能……對朱霄華而言,研讀詩人作家們的作品,是讀書與讀人同步進行的,作家與批評家個體之間的親近感與藝術審美中的必要疏離,使他的文字既有批判的力度,又飽含灼熱的體溫。在《雲南經驗的現代性書寫——在雷平陽詩歌書寫的層麵上展開》中他認為:“雷平陽詩歌書寫的秘密在於,他找到了處理當下地方性題材的鑰匙,並進而建立起了屬於他個人的一整套書寫經驗。上麵的這句話裏有幾個潛伏的關鍵詞,一個是當下,一個是地方性,一個是個人經驗。非當下,無以獲得現代性的自足;非地方性,無以顯示書寫的根本與個人化特征;個人經驗則唯有在當下語境中經由對地方性題材持續不斷的處理方能獲得,這種經驗當然也囊括書寫策略。”可以說準確觸及到了雷平陽詩歌寫作的核心。這種來自當下性、地方性和個人性的書寫經驗,也為雲南的其他寫作者提供了某種借鑒。
在朱霄華看來,雲南許多優秀的寫作者,並非隻知固守著本土文化資源做一個局促的耕耘者,他們同樣有著開放的視野和包容的胸懷,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吸吮和化用,為他們站在一個更高維度上審視自身和書寫當下經驗提供了可能性。以胡性能為例,他小說敘事中的狂歡遊戲呈現了非常態化的書寫策略,借以達到洞悉人性深處秘密的目的,充分體現了後現代小說敘事的體征。由此可看出,雲南本土作家在文學全球化的驅使下,同樣可以領略後現代社會的文化特質,並寫出屬於自己氣派、風格的小說作品。竊以為,朱霄華是雲南為數不多的具有現代意識的批評家之一,他對雲南文學現代性經驗的理論觀照,顯露出寬闊的文化視野和獨立的價值立場。
雲南文藝批評家們從未放棄過對雲南精神的論述與闡發,是他們對雲南作家作品頗具耐心的跟蹤解讀和理論歸納,與作家創作同步探索,才共同構成蔚為壯觀的雲南文學氣象。誠然,要深度論述這種理論探索抵達的維度與收獲的經驗,並非這篇短文所能及。而且除了上麵提及的五部著作以外,還有一些在雲南文藝批評界比較有影響的論著未能敘及,如冉隆中的《底層文學真相報告》,李騫的《現象與文本》,馬紹璽的《在他者的視域中》等,他們都從不同的層麵論及雲南文學創作,形成了各自特色鮮明、論述清晰的學術風格。本文僅作拋磚引玉,以求更多學者關注雲南文藝批評的發展,關注雲南精神的闡揚,為雲南文學走向更高境界積聚重要的審美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