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精神的聚焦與闡揚
——以四位雲南批評家著述為中心的考察
雲南文學中的民族意識和大地品質,是批評界素來關注的核心主題。尤其是雲南本土的批評家,更以其深沉的家園情懷,對由多種審美元素構成的雲南精神,作了全麵聚焦和深度闡釋。近年來出版的雲南文藝批評論著,對雲南文學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現代性作了持續研究,形成了一批有較大影響的學術成果。它們對豐富雲南文學審美經驗,助推雲南作家衝擊中國文壇,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形成了文藝批評與文藝創作合力共進的良好格局。本文試以近五年來雲南批評家出版的幾部文藝批評論著為觀察點,探究他們闡揚雲南精神人文內涵的心理動因、研究路徑和理論貢獻。
一、宋家宏:雲南當代文學的闡釋與建構
宋家宏在文藝批評界廣為人知並非始於他的雲南文學批評,而是源自他在張愛玲研究領域的學術影響力。作為一位長年研究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的批評家,宋家宏在進入雲南文學批評領域之初就有著厚實的學術基點。他的研究視角、學術判斷都力圖以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作參照,以此探析雲南文學創作的優勢與薄弱環節,呈現其獨特的精神氣質。他於2011年出版的《闡釋與建構——雲南當代文學綜論》一書,在理論建構和作品評析方麵,都形成了自己相對完整的話語體係。宏觀方麵,他提出了“二十世紀雲南文學”的整體概念,把雲南文學放置於統一的曆史背景下考量,在此基礎上,為“兩個傳統、三次浪潮、四代作家”的理論命題提供了合法性。雲南文學的兩個傳統即“城市與現代”、“邊地與民族”,它們極富高原特色並一直貫穿於雲南文學發展的曆程。宋家宏正是沿著這條路徑穿過曆史的迷障,進入雲南文學的曆史深處進行深度開掘,厘清其發展源流。上世紀初期,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強勢入侵,西方現代文化開始植入雲南文學土壤,某種程度上為雲南文學的現代性發生作了鋪墊。“五四”運動為雲南的新文學青年提供了精神啟蒙,他們的創作緊跟時代節拍,有力地推動了雲南文學的現代性進程。到了抗日戰爭期間,隨著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遷至雲南成立西南聯大,一大批當時頂尖級的文化精英為雲南帶來了新的觀念和文學營養。這些外在因素都促進了雲南文學“城市與現代”特征的形成。直至世紀之交,隨著一批在城市文明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寫作者登上文學舞台,城市文化已構成了他們重要的文學書寫場域,“城市與現代”的傳統再次被接續。與此同時,雲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是作家采擷不盡的富礦,邊地旖旎的風光,崇山峻嶺之間堅韌的人性世界,也是作家關注的興奮點。從艾蕪寫作《南行記》,到建國後入駐雲南的軍旅作家群,他們作品中極力宣揚的“平等意識”、“自由意識”、“愛的哲學”,以及對邊疆地區原生態生存景觀的描摹,無不凸顯出雲南文學“邊地與民族”的特質。在以後的文學發展中,“邊地與民族”這一傳統都未曾斷絕,影響及於後世。宋家宏回眸二十世紀的雲南文學發展曆程,振奮於它曾經的輝煌成績,並試圖喚醒人們對雲南文學、電影、歌舞等曆史經驗的重視。
如果說對文藝史的回顧是為了獲取前行的堅定動力的話,那麼對同代人創作的關注,以及對文學批評自身建設問題的反思,就更能彰顯出一名批評家的職業素養和學術品格。回溯宋家宏二十餘年的雲南文學批評實踐,在涉及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評析、文學現象論爭時,他的聲音無疑是最有力的。比如於堅的長詩《0檔案》剛出來時,引來文壇一片責評聲,在於堅麵臨四麵楚歌之際,宋家宏發表了《識別<0檔案>》一文,對於堅詩歌中張揚的先鋒精神給予熱情評價,以一名批評家的敏銳和責任,為同代人的藝術探索精神呐喊助威。後來的事實證明,詩人和批評家都經受住了時間法官的檢驗。當後來名播雲南文壇的“昭通作家群”還處於相對沉寂狀態時,宋家宏就對那片寒荒土地上以文學挑戰命運的作家們給予熱切關注,其中對夏天敏、潘靈、雷平陽、樊忠慰、胡性能等作家的評論,更是滲入了他人生與藝術的多重體驗。在雲南的批評家中,宋家宏應該是對文學批評的自身建設最為關注的一位,他先後發表了《重建雲南文學批評》、《文學批評主體性的陷落》、《關於雲南文學批評》和《重返批評的隧道》等係列文章,以峻切的語調,流露出對雲南文學批評界後繼乏人及自身建設滯後的憂慮。
二、納張元:民族性、地域性的堅守與超越
2011年出版的文學論著《民族性與地域性——雲南文學永遠的信念堅守與夢想超越》,囊括了納張元近年來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麵的成果。書中輯錄了幾篇解讀彝族創世史詩《天地人》和提煉南詔大理文化特質的論文,可看出民族民間文學在納張元理論背景中的重要性,他的知識譜係既有與生俱來的民族文化基因,又有以漢文化為主體的現代文明。作為一名少數民族作家兼批評家,納張元的文學作品和理論文章均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意識。在《衝突與消解——逼近世紀末的少數民族小說創作》中,他著眼於現代價值取向與傳統道德規範、現代文明與古老民間文化、人性自身的善與惡,以及作家個體掙脫‘自我’等方麵出現的四個衝突,對世紀末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特征進行細致歸納,達到了同領域批評的較高水平。《生命,在曆史與現實之間沉吟——逼近世紀末的少數民族散文創作》一文,則從守望精神家園、辛勞創造物質財富和渴望回歸自然等方麵,對作家的創作主題作了解析,可謂知人論世,文理兼備。除了宏觀的理論瞻望外,納張元對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詩歌的解讀,也體現了對高原氣質的特殊偏愛。尤值一提的是以“民間”視角觀照雲南文學創作的《邊地意識與民間精神——對新世紀雲南部分作家作品的一種解讀》一文,可視為納張元到複旦大學跟隨著名學者、“民間”理論的提出者陳思和教授做訪問學者的成果之一。該文從寫作題材(講述邊地老百姓的故事)、內容(揭示邊地人的生存本相)、語言(方言土語的廣泛運用)到思想(自然至上的價值取向)論述了雲南新世紀文學創作的一個側麵,揭示了這片民間大地上的藏汙納垢性與新鮮活潑的民間情調雜糅共生的文化景觀,不失為研究雲南文學的一種新穎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