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1 / 2)

荀彧、荀攸與那五十名仆從,便在荀爽的府邸住了下來。畢竟有下獄的經曆在前,荀攸也不重去謀官了,隻是不時的催問荀彧的計劃。荀彧卻總是以時機未到,或是尚未思慮得周全之策為由,死活不肯透露半分。被問得煩了,隻想找個旁的閑事推脫,倒是被他想起畫畫兒的事情來了。

找個有點名氣的畫家,把這洛陽城的繁華紀錄下來。一則用作自己欣賞,自己穿越來到這個時代,好歹變成了一個青史留名的名士,家中不收藏點大拿的書畫作品,不附庸風雅一番,渾身都有點不得勁兒。

再則這東西畫出來可是絕版的,不說子孫後代得繼,隻要董卓的小火苗一點,再想看洛陽故都的風貌,對不起,隻此一家別無分號了您就,到時候還不是想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

三者說了,自己這也算是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力不是,當然了,社會責任感這種東西對於剛剛穿越而來的荀彧而言純屬扯淡,他也不過是扯個虎皮做大旗,就算是有這個心,荀彧也還沒搞清楚自己應該為哪個社會盡這份力呢。

心中盤算的挺好,於是荀彧找上了荀爽與荀攸,打算問問他們這時節,這地界,有什麼值得他荀家邀請一下的畫家不。

荀爽與荀攸對他的問題卻很是疑惑。

荀彧不知道的是,這時代的繪畫可還不成“家”,隻是手藝人謀生的技藝之一。紙張的應用還不普及,絲帛受限也非常之大,這時代的繪畫更多是出現在牆上,要麼是磚塊上,石頭上,要麼幹脆就是墳裏的壁刻,這些嚴格來講都算是雕塑,而很難說是荀彧所想要的繪畫。一些宮室或墓葬中的牆壁上,倒也有畫上去的,卻也並不需要請什麼名家來操持畫作,有塗牆需求的那都是文化人啊,一般自己擼胳膊挽袖子也就搞定了——從這一點上來講,這倒是塗鴉文化的鼎盛時期。

荀彧這個問題可是難倒了那二位,若說書法家,倒還明了些,要知道中國的書法藝術正是在這個年代才萌發的,不是說此前的人不寫字,而是此前的人寫字隻有實用價值,隻有從東漢末年開始,人們才開始注意到字的藝術價值。但這時代繪畫家卻是著實沒有,繪畫就隻是繪畫,多是為了歌功頌德,各種崇拜,很難談得上什麼美學藝術。

荀爽琢磨了一下,也不能這麼幹耗著,猶猶豫豫的開了口:“聽聞太尉楊彪有一子,名修。年十五,聰慧而博學,善書繪,隻是未曾見過,不知虛實。”

荀彧美得差點蹦了起來,這不是那“雞肋修”麼,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自己想去洛陽街頭“巧遇”大拿而不得,這尋畫家卻是尋到“小兒楊德祖”身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