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字雞肋,不不不,字德祖,太尉楊彪的兒子,後來做了曹操的主簿,再後來被曹操給宰了。說曹操宰了他的理由很多,有說他與曹植是好友,在立世子的事情上傾向性太嚴重,故而被打入萬劫不複的境地的。
也有說他的政治傾向本來就有問題,他和他爹,“大兒孔文舉”,以及說這個話的禰衡同屬一個什麼清議複古派的,因理念與曹操背道而馳而遭此劫。
更有甚者,說這個謎一般的男人,從他一出生就是一個錯誤。他們的家族是比“四世三公”的袁氏更為牛掰的存在。他爸爸楊彪,爸爸的爸爸楊賜,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楊秉,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楊震都曾官居太尉,“四世四太尉”,感覺太尉這麼個官職,就是特意給他們家準備的。
至於他的媽媽,則出身自那個不如楊氏牛掰的袁氏家族,是後來一度稱帝的袁術的姐妹。也就是說,袁紹和袁術這兩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就是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出身於這樣一個家庭,楊修卻沒混上個太尉,也沒混上個三公,也沒稱個帝玩玩,這就隻能讚曹操宰他宰的無比痛快無比正確了。
這些都隻是史書上所記載的而已,而一經提及楊修這個人,荀彧心中所反應出的,卻不是這樣一個顯赫的背景,反而是一則則的“中華小故事”,這也足見“雞肋修”這個人的另類,那些個博聞強記,聰明才學,似乎都喂了狗。
荀彧記得他小時候聽過的故事,有一個闊字謎的:說是曹操視察新建的府邸,看完一言不發,在大門上寫了個“活”字就走人了,楊修跟上來就說,門裏加個“活”字,那就是“闊”啊,魏王嫌門大,拆了重蓋吧。
荀彧記得自己小時候就很想吐槽,單憑一個“闊”字,你怎麼知道魏王是嫌門大,還是嫌門小呢,“闊”字當形容詞那是嫌門大,當動詞呢?難道說古時候這詞沒有動詞用法?隻怕說不過去。
還有一個合字迷的故事:說是曹操吃酥,覺得還不錯,在盒子上寫了一個“合”字,又是一言不發,楊修過來拿起來就吃,吃完還給大家解釋,“合”字拆開來看是人一口,魏王這是邀我們一人來一口。
這個故事也是有槽點的,因為古時候是沒有“盒”字的,都是寫做“合”,他雞肋修又怎麼知道,曹操沒準是覺得盒子還不錯,想說你們吃就吃吧吃完了別忘了把盒子給我留下我裝點別的東西用呢?
楊修就是這麼喜歡猜曹操的心思,於是後來他以雞肋來比喻漢中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對不對的就隻有曹操自己知道了,但是曹操順手就像剁第一佳大雞排一樣的,把楊修給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