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

玉女本名叫什麼,現今兒的藥都人,沒有幾個扒得清的。一切都隻是前輩們的傳說。玉女是城東老司家的獨花女兒,十七歲就嫁給白布大街昌海玉店的單苗兒子王朗星。

玉女嫁過去的第二年,兒子王延舉就出生了。昌海玉店的掌櫃,王延舉的爺爺高興得把白布大街鄰居們送的賀禮,全收了下來,喜宴整整排了四十八桌。這樣,過了一年,也就是在王延舉過一歲的前一天,從南洋收玉的父親王朗星,在藥都城北的靈津渡口,被賊人推進了渦河中。王朗星的橫去,真如月食夜落了星星,昌海玉店的老王家,再沒有過亮日子了。

三年間,送走黑發兒子的昌海玉店掌櫃夫婦,先後在悲鬱中離世。

玉店關門一年又兩個月後,玉女的哥哥司傳臣替玉女掌管玉店,玉店又悄無聲息的開門了。街坊們看到玉店,就想起玉女和小延舉娘兒倆。

白布大街睡了又醒,醒了又睡,不知不覺中過了六年。這一年的正月十六,人們突然看到小延舉在母親玉女的前麵一蹦一跳地進了柳湖書院,小延舉開蒙了。

此後,人們每天都見玉女緊緊地跟在小延舉後麵進柳湖書院。冬天過了,春天來了,夏天走了,秋天又到了,藥都人幾乎人人都見過玉女母子倆一高一矮一靜一動的身影。玉女也讀書了?忙忙碌碌的藥都人,閑下來總有幾個想這問題。最後,終於有人知道了根底。玉女把延舉送到書院,就拐進書院旁的白雲庵與一老一少的尼姑打坐誦經。

小延舉一天天長高,人們議論的話題,也一點一點地從玉女身上轉到了他身上。延舉中秀才了,人們點頭稱讚;延舉中舉人了,人們奔走相告;延舉中了宣統最後一科進士,全藥都人都來到昌海玉店,討喜酒。玉女也一次比一次笑得年輕,笑得滿足。也許是兒子成器母少憂,也許是吃齋信佛,反正在藥都人眼裏,延舉越來越出息,而玉女卻並不見老。六十多歲的人了,仍像剛過三十歲一樣。

吃齋信佛的人並非都長壽。六十六歲大壽那年,玉女說走就走了,沒有聽說得什麼病,幾十年了從來也沒誰見她病過、災過。倒是有人私下說她常吃珠玉,說那種珠玉能駐顏、健身。總而言之,玉女還是走了。兒子延舉感其母一生貞慧,立了個漢白玉的牌坊,並得到皇宮的賜匾。

樹高風必摧之,坊高定讓人注目。破四舊時,紅衛兵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玉女的漢白玉牌坊。牌坊自然被推倒了,玉女的墓穴也被挖開,因為人們一直傳說玉女是吃珠玉的。紅衛兵們不僅是好奇,更是對玉女這般奢靡不能容忍。墓挖開了,圍在裏麵的幾個紅衛兵沒找到玉女肚子裏的珠玉,卻有一個人在紛亂中從玉女下身的朽骨處找到一個玉柱。

自此,藥都人再沒有說起過玉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