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素女
初夏的藥都城南,小徑逶迤,灌木交蔭。白娟素、錦素姐妹徑窮之後,見一個大戶人家,上書“孫氏常樂園”。
錦素從肩上取下四胡,胡抵左腰,抖動右手,四根夾著兩束弓上的馬尾,便清音徐起。姐姐娟素水眼一抬,一曲《梁山泊下山》立時越青牆,穿屋宇,飄花塢,由遠及近落入“春海亭”中。正在亭中捧書凝神的孫家大公子孫伏令,忽然神氣猛爽。遂起身離亭,遁歌音,鑽竹林,繞綠池,疾出院門。出得門外,見到娟素、錦素兩姐妹,頓時雙眼著火,麵頰燒紅。於是,兩姐妹便被邀進孫家大院。
姐妹倆原是河北一白秀才的兩枝花。白秀才頗通音律,聰明伶俐的娟素、錦素天生愛唱,每每紡棉時必伴隨著紡車的聲音和節奏哼唱小曲。天長日久,漸成一種新的曲調。嘉慶八年,河北水災大起,白秀才父女衣食無著。秀才迫於生計,給姊妹倆的小曲譜上新詞,三人一起流落四方賣唱活命。不料半年之後,窮病交加的父親死於黃河岸邊。孫伏令知道這些後更是決意要娶娟素為妻。孫父因藥而富,苦於家族無功無名,見兒子伏令以不去進京赴考要挾,隻得發出話來:娟素姐妹先留府中,你若取得功名,我盛辦婚事。
娟素姐妹見孫公子癡情如此,徹夜流淚不止。第二天依然笑若夏荷的送孫伏令與家童孫誌一道登船,順淮水進京。這是孫伏令見到娟素第四天的事兒。
夏去秋來。孫府的醉月園中,秋空星高,鬆蔭滿地如積水浮藻。娟素姐妹鼻哼小調,翹首望月。正月人相融之時,忽聞孫家哭聲大起,急到前院,見孫誌已頭裹白綾。知是孫伏令在長江口船翻人沒後,娟素立刻癱在地上。七天七夜之後,娟素蘇醒,從此她便雙眼無神,軟弱如紙。又是一個夏天到了。這一天,娟素精神陡變,半夜便起來描眉試衣。太陽剛出,她就獨自出孫家大門,向通淮水的渦河灘走去。如血的旭日映著她的全身,一如火的人兒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進東流入淮的渦河之中……
娟素被孫家葬在孫伏令衣冠墓中的第三天,藥都城南灌木交蔭的逶迤小徑上,孫伏令由遠及近的走來。原來,他被水衝走後得救於一漁民。當他得知娟素小姐三天前蹈河而去時,並無過分悲色,又似不怎麼在意。孫父暗慶,兒子九死一生後胸懷大了,不再為一女子而累,這乃孫家的大幸啊!第二天,孫伏令獨自一人到墓地看了之後,便去城中“一聞香”茶樓品茶去了。茶後已是日落西天了,伏令手交背後,邁著方步,出街過巷,一步步走進東接淮水的渦河之中。此時,岸上愣了神的人中,有人聽見一曲妙音從水中升起,而且漂浮著久久不去。
之後,錦素便離開“孫家常樂園”,挎起她那把柿木四胡,唱於渦水兩岸。白素女與孫公子的故事也家喻戶曉起來。一百年後,就有了專以表現男女愛情和宣揚倫理道德的劇種“二夾弦”。隻不過,不再是兩女一拉一唱,而是四男四女皆拉皆唱的戲班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