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動作技能型玩具:這種玩具主要幫助幼兒學會操作和使用各種實際生活用品及工具,練習各種動作和技能,使其基本動作協調發展。
(2)智力技能型玩具:這種玩具主要幫助幼兒形成智力活動的基本方法,如比較、排序、分類等,有助於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
(3)創造性玩具:這種玩具主要幫助幼兒展開想象,創造性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經驗。
3.以結構性程度為依據的分類
根據玩具或遊戲材料的遊戲功能的結構化程度,我們還可以把玩具分為專門化玩具和非專門化玩具,也稱高結構性玩具和低結構性玩具。專門化玩具主要指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運動性玩具等。這些玩具不僅功能確定,而且玩具本身也包含著一定的玩法或遊戲的規則,屬於結構性程度較高的玩具。幼兒對專門化玩具所模擬的事物,熟知它的較為固定的社會用途,一般不會違背社會生活原則對其進行使用。非專門化玩具是指玩具或材料的遊戲功能相對不確定,結構性程度相對較低,遊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地使用它們的遊戲材料,例如建構性玩具或材料、廢舊物品如紙盒、線軸、冰棍棍、破皮球等等。這類材料為遊戲者留下的個人想象的空間較大,兒童可以在特定的場景下根據角色扮演的需要賦予這些玩具以特有的用途。研究表明,非專門化玩具或材料可以促進幼兒在遊戲中的想象和發散性思維。例如,幼兒可以把半個皮球當作娃娃的帽子、碗、洗澡盆、電話、烏龜等多種物品,把冰棍棍當作針管、擀麵杖、筷子等物品。
專門化玩具象征著實物,有逼真的形象、固定的功能和確定的意義,它更多的經曆一種以“是什麼”作為反應象征物的心理過程。該玩具更傾向於模仿,它可以在幼兒模仿成人活動的過程中,激發幼兒遊戲的興趣和願望。這類玩具適合年齡較小的幼兒使用,它能使幼兒注意力集中。當然,此類玩具的局限在於其功能的固定性使得在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心理定勢,幼兒較少有鍛煉發散思維和象征性的代替活動的機會。非專門化玩具結構簡單,無明確規定的意義和用途。由於它們的可變性和不定型的特點,使其被廣泛運用。此類玩具可以和其他遊戲材料結合使用,加工使用的可能性大,也可以用一件物體代替多種物體。幼兒操作非專門化玩具時,必須首先認清代替物與被代替物兩者的特征,即“它是什麼”,還要想想“它像什麼”,然後才能用一個物體象征地代替另一物體,即“它用來幹什麼”。我國學者劉焱(1988)曾以兒童使用玩具碗(專門化玩具)和半個皮球(非專門化玩具)為例進行了比較,並對這種差異進行了具體分析和說明。
當幼兒看到玩具碗時,首先做出“這是什麼”的反應,這主要源於對當前刺激物的辨別和認知的過程。當幼兒對碗這一刺激物辨別清楚時,就會與過去已形成的與“碗”有關的經驗或聯係被激活,即“碗”是用來吃飯(進餐)或喝水的,於是幼兒在動作表象的作用下用玩具碗自然地做出“喝”、“吃”等象征性的進餐動作。如圖9—8所示,在對當前刺激物的認知與作出遊戲動作之間的聯係是直接的,不存在中介環節。用非專門化玩具(如半個皮球)來遊戲,僅僅再認出當前刺激物是不夠的,還必須經過改造,將其視為“碗”或“帽子”等象征物,也就是說,它要進行一個以“它像什麼”為標誌的心理活動。半個皮球被想象成碗或帽子都是這一心理活動的結果。這一心理過程就是對當前刺激物的認知和用它來進行象征性遊戲的中介或聯係環節。這個環節實際上是幼兒根據自己對當前刺激物的感知分析和遊戲的實際需要,對它的多方麵的特征進行綜合和取舍,並用它來代替不同的物品進行更富有創造性的想象過程。
因此,用專門化玩具進行遊戲,由於缺少一個以“它像什麼”的反應為標誌的心理活動環節,即建構象征的心理活動過程,它所要求幼兒進行的心理活動要簡單一些,對於幼兒智力發展的作用不如非專門化玩具。非專門化玩具適合年齡較大的幼兒使用,幼兒通過各種方式操作玩具,探究出不同的玩法,引發其豐富的想象,因而他們會樂此不疲地玩下去。另外,我們還應鼓勵年齡較大的幼兒按自己的意圖主動搜集材料,自製所需玩具,以便更好地促進遊戲的進行。
專門化玩具:是什麼→幹什麼
非專門化玩具:是什麼→像什麼→幹什麼
兩類玩具在促進幼兒遊戲的發展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根據我國學者盧樂山的調查表明,專門化玩具在不同年齡組出現同樣的情節的人數較多,內容比較集中,並有一定的連貫性。非專門化玩具出現的情節在數量上高於專門化玩具,情節較豐富,幼兒之間的差別也較大,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內容;在不同年齡組隻出現一次情節的數量都超過專門化玩具,但也說明它影響到情節的多變和不穩定性。除上述玩具和遊戲材料的分類以外,還有其他學者對玩具和遊戲材料的不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