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玩具與遊戲材料(2)(2 / 3)

學前兒童主要通過操作來學習的,因此,玩具是他們掌握社會文化經驗的途徑之一。玩具是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物品的模擬、提煉和加工,因此,玩具的感覺特性往往是現實中物品的典型寫照。顏色、形狀逼真的玩具可以幫助幼兒豐富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社會文化經驗。幼兒除了對玩具的顏色、形狀進行了解和掌握以外,還要了解玩具所模擬的社會生活生產的用途。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玩具為幼兒提供了掌握社會文化的機會和途徑,同時也是幼兒學習如何使用人類特有“工具”的重要方法之一。玩具的文化傳承作用,不僅表現在它可以幫助幼兒學習和掌握凝結在玩具中的人類社會的文化曆史經驗,而且也表現在它可以傳遞一定的價值觀念上。玩具不僅在外觀上給幼兒以美感,而且在色彩和聲響上都給幼兒帶來無窮的樂趣。玩具的造型一般根據實際物品的典型特征采用誇張、變形的外觀,這些不但可以引起幼兒的幽默和好奇,而且會給幼兒帶來快樂和美的享受。

玩具作為一種模擬物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品性,傳遞著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念。兒童在運用和操作玩具的同時也賦予玩具一定的價值觀念,因此,玩具不僅僅隻是幼兒的“玩物”,它也是傳承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玩具是幼兒學習的“課本”、操作的“工具”

人類文明的傳承和傳播需要一定的載體和工具,玩具是傳承文化的載體之一。因此,玩具的教育價值是不言而喻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因而玩具的教育價值也將發揮得淋漓盡致。人們通過各種途徑設計促進幼兒身心發展,開發幼兒智力發展,刺激幼兒感官和動作發展的玩具和遊戲材料。玩具的設計也是在心理學和教育學發展的同時逐漸注重適合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並且符合對幼兒的教育需求。玩具不僅是傳承文化的工具,也是幼兒進行學習和遊戲的工具。

操作學習是幼兒學習的基本特點,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依賴於他們與事物的直接接觸和操作。玩具具有具體形象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因此,玩具是幼兒學習的“課本”、操作的“工具”。手的操作活動可以促進大腦的積極活動,具體的操作活動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事物。因此,玩具可以給幼兒提供動手操作、直接觀察和體驗的機會和條件。玩具作為“課本”是區別於學生所用的文字材料的。學生用的課本是確定的事實和信息,而玩具是一種開放式的“課本”,它為學習者留下了較大的自主建構和想象的空間。因此,幼兒可以通過操作玩具和遊戲材料來獲得所需的經驗,並促進其身心的發展。

總的來說,遊戲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表達自己情緒情感、釋放焦慮、處理緊張和衝動、理解現實與想象之間的界限與關係的機會,而玩具和遊戲材料則是他們表現和表達他們情緒情感、想象和釋放焦慮的適宜的工具或手段。因此,玩具和遊戲材料也就成了教師了解和理解幼兒的“讀本”。通過幼兒操作玩具和遊戲材料來分析幼兒內心的衝突與所麵臨的問題與困難。

二、玩具與遊戲的關係

玩具是幼兒遊戲的物質載體,幼兒遊戲離不開玩具,因此,玩具是幼兒遊戲的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可以說,玩具直接影響並控製著幼兒遊戲的整個過程,對玩具的投放方式不同會引發不同的遊戲效果。本節主要從對玩具投放的不同維度出發探討玩具與遊戲的關係。

(一)玩具的數量對幼兒遊戲行為的影響

玩具和遊戲材料的數量是製約幼兒遊戲的行為的影響因素之一。玩具的數量增多時,幼兒之間不會因爭奪玩具而發生糾紛,但由於玩具數量多,足夠滿足幼兒遊戲所需,因此會阻礙幼兒之間的交往,其社會性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當玩具數量不夠時,爭奪玩具的事件會經常發生,有時候會助長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一般情況下,同一種玩具投放較少在年齡較小的幼兒那裏容易引起糾紛,但在年齡較大的幼兒那裏則易引發社會性的裝扮遊戲或角色遊戲。他們可以通過協商和交往共同作用於這個玩具,而且可以通過協商賦予該玩具各種玩法。

(二)玩具的種類與搭配對幼兒遊戲行為的影響

我國學者劉焱(1988)認為,不同種類和數量的玩具放在一起構成一定的知覺場,從而影響幼兒遊戲的性質和主題。例如,給幼兒一個娃娃和給他幾個娃娃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眼前隻有一個娃娃時,他或許傾向於玩“娃娃家”,而有幾個娃娃時,他很有可能玩“幼兒園”或“上課”等遊戲。劉焱在研究中發現,如果隻給幼兒用具玩具,如餐具、炊具等,而不給“娃娃”,那麼幼兒在遊戲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是使用這些物品的遊戲動作,他們感興趣的是成人使用這些物品的方法,遊戲中很少有角色的出現。但是,當出現“娃娃”後,使用“工具”的動作將居於次要位置,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社會性交往成為遊戲的中心,而使用餐具和炊具僅僅是為了“做飯”,是為遊戲中的角色來服務的,幼兒在遊戲中模仿成人的態度,關心“家人”、體貼“孩子”,遊戲從無角色變成了有角色扮演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