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思想家洛克(1632—1704)被認為是較早嚐試把玩具引入教育過程中的人。他認為,兒童是天生的遊戲者。但是,以想象和幻想為特征的遊戲經驗隻有利於兒童身體和情緒情感的健康,並不能對兒童理性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為了使玩具變成對兒童具有教育意義的材料,他親自動手改造玩具,製作了一套幫助兒童識字的積木。這套積木是為了把喜歡在外麵玩的男孩“拴”在家,並在家庭教師的督導之下利用玩具進行學習的活動。可見,洛克發明的教育性玩具其目的不在教育,而在教化。
把教育性玩具係統地運用於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的始作俑者是德國幼兒教育家福祿貝爾(1782一1852)。福祿貝爾認為,個體內部精神的發展隻有通過適當的外部活動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而遊戲是促進幼兒內部精神向外部轉化的重要途徑。為了支持幼兒的遊戲,其玩具需具有教育意義。“恩物”是福祿貝爾專門為幼兒製作的教育性玩具。福祿貝爾在正式公布恩物體係時明顯提到八種。第一種是裝在一個小木盒子裏的顏色各異的用羊絨做成的6個小球,分成紅、黃、藍、綠、紫和白6種顏色。每個小球上係有2條線供玩耍時使用,小球的直徑為4厘米。福祿貝爾認為它們能幫助兒童辨別各種基本顏色、鍛煉肌肉、訓練感覺,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和獨立活動的能力,還能發展兒童的語言,幫助他們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時間、空間、有、無等概念。經過他的觀察和試驗,共設計出50餘種玩法以訓練兒童的各種能力。第二種恩物是木製的球體、立方體和圓柱體。後兩者有穿孔,並附有木棒與細繩。它們能幫助兒童認識物體的各種形狀和各種幾何形體。第三種恩物是一個沿各方向對開的大立方體,可分為8塊小立方體。它們不僅可以幫助兒童認識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還能被用作建造材料。第四種恩物是一個沿縱向切成許多平板的立方體,它們能幫助兒童明了算術的基本道理,掌握加、減、乘、除的基本規則,並能很容易地寫出算術符號和數字。第五種恩物也是一個立方體,可分成27塊體積相等的小立方體。其中3塊小立方體再沿對角線二分,另3塊沿對角線四分。利用該恩物能進行大量的幾何教學。第六至第八種恩物也是一些可分為更多塊小立方體的大立方體。它們不僅為建造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練習機會,而且能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進一步理解部分和整體的概念。
在福祿貝爾之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也對玩具做了係統的改造。她把讓兒童自己動手操作作為他們學習的關鍵。感覺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體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強調感覺訓練必須由兒童自己控製某些玩教具,為此,她製作了許多一整套進行各種感官訓練的玩教具。如她為訓練兒童的觸覺製作的一套玩教具是一塊分成兩個相等長方形的木板,一個長方形貼上光滑的紙,或者把木板麵打磨得很光滑;另一個長方形則貼上砂紙。另外,還有一塊與上麵相同的木板,用光滑的紙和砂紙紙條相間蒙在上麵。鑲塊是蒙台梭利專門訓練兒童視感知能力的一套玩教具。這套玩教具是由長55厘米,寬8厘米,厚6厘米的三塊木塊組成,每塊又包括10個嵌在相應大小孔裏的圓柱體木塊。在利用這套玩教具進行訓練時,要求兒童能正確地把混雜在一起的各個圓柱體放人相應的孔中,最終至少會留下一個圓柱體放不進某一個孔裏。兒童通過反複運用這套玩教具進行練習,不斷比較判斷,不斷糾正視感知控製的錯誤,其視感知能力的精確性和敏銳性就會得到訓練和提高。
蒙台梭利的玩教具很豐富,每一件玩教具都是由兒童自己來控製。她強調每個孩子依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玩教具,自己操作、自我發展,玩教具的作用就在於讓兒童進行自我教育。
綜上所述,兒童玩具的演變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以往的玩具在特殊節日時方可獲得,而現代玩具在商業色彩的籠罩下,失去了往日的神秘,成了隨處可見的“商品”。玩具成了兒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是他們學習的伴侶,也是他們休閑的“工具”。
【第二節】玩具與遊戲材料的功能
從字麵意思來理解玩具的含義,就是供幼兒玩的工具。實際上,玩具不僅僅意味著玩,它是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要工具,而且是供幼兒學習和操作的主要工具。
一、玩具與遊戲材料的作用
玩具不僅可以為幼兒提供學習的機會,而且還可以給幼兒帶來快樂。幼兒可以通過玩具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獲得真實的實踐體驗和感受。
(一)玩具是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途徑之一
玩具是人類社會現實生活的模擬品,它凝聚著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文化內涵。當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了解玩具的名稱、作用和用途時,他們已經在學習人類社會所賦予玩具的文化曆史經驗。人類社會在製作和生產玩具時,已經經曆了對生活中所有物品進行了篩選和鑒別,從而選擇出最重要和最本質的東西作為製作玩具的標準體係。當人們確定這一標準後,會對其進行鑒定,並賦予其一定的文化意義。幼兒在這一標準的指導下,對玩具進行學習和掌握,從而對其內在的文化意義進行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