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與父母一直安寧地生活著,他過著木匠學徒的生活。在他十二歲時,為了守逾越節,他的父母曾經帶他去過耶路撒冷。
這次對聖殿的敬拜,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當這次必須的敬拜儀式一結束,他的父母就立刻向北返回家中。耶穌沒有與他們一起回家,他們認為孩子可能混到了另一群拿撒勒人群裏,也許晚上就會找到他。
但是,天色越來越暗,他們仍然找不到兒子,也沒有人見過他。約瑟和瑪利亞擔心孩子會出事,立刻返回耶路撒冷。一天後,他們找到了耶穌,他正在聖殿裏與一群拉比深入地討論宗教問題。
當耶穌看到母親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擔憂時,他保證再也不會離開了。
但是,他現在長大了,對當時討論的宗教問題仍然感興趣,當他聽說約翰(現在人們一般稱他為施洗約翰)布道成功的消息時,他又一次離開父母,徒步來到死海,加入到了那些堅定不移地追隨先知並且宣布要在約旦河床上的泥濘不堪的水中接受洗禮的人群。
耶穌眼前的這位表親使他產生一種莫名的感動,他終於看到了一個由於內心的信念而充滿了無限勇氣的人。
約翰的行為和攻擊性的布道方法其實並不完全與他的想法吻合。但是,耶穌生活在北方舒適的鄉村裏,而約翰生活在南方貧困的農場裏,這些過去的聯係已經給兩兄弟的性格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耶穌認為他可以從約翰那裏學到很多東西,於是,他也要求接受洗禮,沒過多久,他決定到荒野中生活,也許他也能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靈魂。
當他返回來的時候,約翰的施洗活動已經接近了尾聲,從那以後,兩兄弟見麵的機會就很少了。這並不是耶穌的失誤,而是一種他根本無法控製的形勢的結果。
如果約翰僅僅談到即將出現的天國,那麼他是不會招致官府的迫害的。但是,當他開始猛烈地抨擊猶地亞王國時,事情就截然不同了。
不湊巧的是,約翰有很好的機會去發現國王的私生活上的弊病。統治了猶地亞四分之一領地的希律,在為人處世方麵與他的父親完全一樣。
當他和同父異母的弟弟菲利普由於國家的某項政治事務拜訪羅馬時,他竟然不顧一切瘋狂地愛上了弟媳婦希羅底。而希羅底(她根本不愛自己的丈夫)也非常樂意嫁給希律,隻要希律肯與他的妻子離婚。恰好,這個妻子是一位來自赫赫有名的佩特拉城的阿拉伯女子。
羅馬在那個年代,隻要有錢就能辦到所有的事情,因此,他立刻與妻子離了婚。
希律封希羅底為王後,她的女兒撒羅米也跟著繼父一起生活。這件事使加利利人和猶地亞人感到非常震驚,他們認為這種無情無義的事絕對不應該在他們的國家發生,但是,他們明智地閉口不談,保留自己的意見,因為到處都是國王的士兵,一不小心就會傳到他們的耳朵裏。
然而約翰意識到了他肩負著布道耶和華聖旨的高度責任,發現自己絕對不可能在這種罪惡的行為麵前保持沉默。
無論何地何時,隻要一有機會,他就會譴責希律和希羅底的惡行。
他這種猛烈的攻擊行為必然會把民眾激怒,甚至引起一場騷亂,當然,政府在這種情況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地阻止。
國王下達了一條逮捕約翰的命令。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約翰仍然不停地布道。從地牢的最深處,人們不斷地聽到他攻擊國王和王後的語言,他認為,國王和王後的這種行為比普通的通奸犯還要惡劣。
希律感到非常難受,他進退兩難,因為他根本不了解這位先知的神奇法力,他內心有一種擔心惹火燒身的恐懼。但是,他更加害怕妻子那尖酸刻薄的話語。希律有時想要處死約翰,有時候又表現出對他的寬容與仁慈,隻要約翰肯保持沉默。
最後,希羅底再也忍無可忍了,她決定立刻結束國王的猶豫。她深知丈夫非常喜歡他的繼女,這位姑娘是一個優秀的舞蹈家,希律非常愛看她跳舞。她告訴女兒,一定不要在宮廷裏跳舞,除非國王答應她的所有要求。
希律草率地答應了,撒羅米聽從母親的勸導,提出了要約翰人頭的要求。約翰頓時意識到了自己的愚蠢,他說隻要她願意解除自己的誓言,可以把整個王國給她,但是,這對邪惡的母女毫不妥協。
最後,約翰終於被判處了死刑。
劊子手走到坑裏,約翰被鎖鏈捆綁起來,躺在裏麵。一分鍾後,約翰的人頭就呈現在了驚恐的撒羅米眼前。
就這樣,約翰死了,麵對這樣一個眼裏隻有快樂的世界,他竟然有勇氣布道如此嚴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