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施洗約翰(1 / 3)

在猶太人的意識裏,仍然有先知的精神,

在耶穌正處於青年時,一個名叫約翰的人

(或者像我們慢慢了解的一樣,尊稱他為施洗約翰)

正用震耳欲聾的聲音警告人們要及時悔改自己曾經犯下的罪惡。

猶太人根本無法改變自己現在的狀況,當約翰繼續用他

宣講的誡條打擾猶地亞人時,希律王便下令消滅他。

希律和奧古斯都都去世了,耶穌已經長大成人,靜靜地生活在拿撒勒。

從他還是孩子時,一直到現在,發生了很多的事情。

希律在巨額遺產的分配問題上引起了很多麻煩。他結過十次婚,起初,他的孩子的數量極其驚人,但是,通過許多謀殺和處決的方式,這些孩子僅僅剩下了四個。

但是,羅馬人不聽從這四個充滿了野心的繼承人的攻訐之語,他們按照帝國當時的政治需要,把希律的領地分成了三個不均等的部分,並賜給了他們。

最大的一部份(將近一半的領地,包括猶地亞)分給了長子阿基勞。加利利以及大部分領地分給了希律·安提帕斯,他是阿基勞的母親在撒瑪利亞生下的其中一個弟弟。

剩下的一小塊土地,分給了菲利普,這個人好像連希律的親戚都算不上,但是恰巧得到了羅馬人的恩惠。因為他的名字在當時非常平凡,結果給後來的曆史學家們帶來了很多麻煩。

另外還有一個叫菲利普的人,人們通常把他叫做菲利普·希律,這是遵循其父親的名字起的,他把事情弄得更加淩亂,他娶希羅底為自己的妻子,她是前一個希律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亞裏士多布魯斯的美麗的女兒。

按家世來說,她又是一個名叫撒羅米的小女孩的親生母親,這個撒羅米最後好像又嫁給了掌管加利利海北部的菲利普。

幾年後,所有的菲利普和希律都在一次極其惡心的家族醜聞裏扮演了主角,這件醜聞間接地導致施洗約翰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是我們在這裏提到他們的唯一的理由。

我要把這段長而雜的事情講得盡量精簡一些,希律留下的贓物被繼承人全部瓜分了,長期忍受痛苦的子民們熱烈歡迎新主人,羅馬皇帝提庇留讓他謹慎地擔任猶地亞的總督一職,但是,還要監視這個動蕩的轄區裏的所有動態。

這位總督叫龐提烏斯·皮拉圖斯(或者叫我們先前提到的本丟·比拉多),他是一個把賦稅直接交給皇帝、而不是上交到元老院的省份中的皇帝的私人代表手裏的人。

用現代人能接受的語言來描述比拉多的職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是,類似於猶地亞的一種情形仍然在英國與荷蘭殖民地的某些地方上演著。

東印度群島的大部分地區仍然被獨立的蘇丹與他們的酋長們統治著,他們實施的是統治貼身衛兵的儀式並且頒布各項法律,盡管他們沒有真正的權力,完全在外國統治者的掌控之下。

從策略上看,不占領這種領地,讓它們保持外在的自治好像是比較合適的。

但是,一位“總督”、“總領事”或是“派駐代表”會在那個國家的首都任職,他負責監督國王和大臣們的一舉一動,隻要後者肯聽他們的建議,他們就有資格保留自己的職位。但是,如果他們忘了自己隻不過是一種看不見的但又隨時警惕的勢力的下屬,那麼隻有老天可以保護他們了。

“總督大人”用正確的理解就是這樣的,他們會表現出優雅的不滿。如果他有足夠的理由認為他最初的警告被人們忽視,他就會在當地的修船廠裏突然引起一次騷動,不久以後,一個孤單的、深色皮膚的流放者就會被帶到一個遙遠的海島上的某個寧靜的海岸上了。

本丟·比拉多就是一個這樣不幸的人,他的使命就是要在猶太人中實行這種無形而又真實的權威。他管轄的麵積非常大,每年隻有一次(有的時候一次也沒有)機會離開愷撒利亞前往耶路撒冷。

他以出席猶太的重大節日為由定期到這裏巡訪。那時,他可以與所有地區的領導者見麵,並且不用從一個村莊躥到另一個村莊浪費大量巡視的時間。他可以聽到統治者的抱怨,並且為他們提供建議,假如發生了麻煩(在那裏人們異常興奮,這種情況是經常會發生的),他還可以親自監督重新組建秩序的措施的實行。

總督在都城裏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府邸,隻要他一到都城,都會居住在王宮的一角。

統治者也許並不喜歡這種安排,但是,這位苛刻嚴謹的羅馬官員根本不會對猶太國王的個人觀點產生任何興趣,就像一個印度的總督根本不會對一個謙遜的伊斯蘭番王的個人喜好產生多大的興趣一樣,番王被英國人擺布,當時還沒有被徹底吞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