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勒底國王尼布甲尼撒要修建一座巨大的雕像,高九十英尺,寬九英尺,全身都要鍍上金,塑像要建在杜拉平原上,以便能讓人們遠遠地望見。全國人民一聽到信號(是由許多人吹響的號聲),就要在這種假想中心甘情願地跪在雕像下,表示各自的忠心。
亞伯尼歌、米煞和沙得拉再怎樣克服心理障礙也做不出這種舉動,他們嚴格遵守第二條誡律,拒絕國王的要求。所有人都臣服於雕像,隻有他們三個人堅持自己的信念,站得直直的。
他們知道自己將會麵臨殘酷的懲罰。
官兵把他們帶到尼布甲尼撒麵前,他下令把這三個人全部扔到燃燒著的旺盛的火爐中,為了讓他們沒有任何機會逃跑,火爐的溫度要比平常熱七倍。官兵捆住了他們三個人的手腳,一下子扔到了火爐中。
但是,第二天,官兵打開爐門時,這三位年輕人毫發無損地走了出來,他們全身是水,就像剛遊完泳一樣。
從那以後,尼布甲尼撒開始信仰耶和華,並把他視為眾神中最強大的神,他完全忘記了那座雕像,並且對俘獲來的猶太人更好了。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沒過多長時間,國王的神經就染上了一種怪病。他經常幻想自己是一隻動物,四腳著地,在地上亂爬,並且像動物一樣叫喚,後來就像一頭普通的牛,在野地裏吃草,直到死去。
上麵講述的那些內容出自《但以理書》。按照現代學者的探究,這本書是在公元前167至公元前165年完成的。那個時代的猶太人還沒有嚴格地履行自己的宗教職責。
作者是以小說家的筆風,描述了他們在尼布甲尼撒執政時代發生的故事,他講述的火爐等一係列故事完全是編造出來的,也許他是想讓與他同時代的人真的相信耶和華會保護他所有忠誠的仆人,想讓自己身邊的人堅定自己的信仰,在他的作品中,他讓尼布甲尼撒國王悲慘地死在野地裏,是因為隻有這種悲慘的結局才能取悅猶太讀者。
身為宗教道德的教師,這是他無可質疑的權力,但是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巴比倫曆史資料,證明這位傑出的迦勒底國王不是這樣結束生命的。尼布甲尼撒是在公元前561年去世的,六年後,一位叫那波尼德斯的大將軍登上了王位。
那波尼德斯好像有一個叫伯沙烏色的兒子或是女婿,與他共同分享王位。
根據《但以理書》一書記錄,這個人叫做伯沙撒,在猶太人的傳說中,伯沙撒是巴比倫的最後一任國王。
但是,我們又發現一些相互矛盾的曆史資料。《舊約》中提到過瑪代人大利烏,可能指的是波斯人大流士,但是,他生活在伯沙撒以後的一百多年裏,而伯沙撒被暗殺是在巴比倫人向波斯人投降後的好幾個月才發生的。
但是,希羅多德與西諾芬都記載了巴比倫人在投降之前舉辦的一場盛宴,就是在這個盛大的宴會上,但以理獲得了“預見未來的先知”的美稱。
故事中講到,伯沙撒盛情邀請了將近一千名客人參加宴會,他們在宴會上大吃大喝,宮殿裏充斥著喝得醉醺醺的人們的嘈雜聲。突然間,在國王寶座對麵的牆壁上,出現了一隻手,這隻手在牆壁上安靜地寫下四個字,然後立刻消失了。
這四個奇怪的字是用阿拉米文寫出來的,不用想,伯沙撒肯定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他讓他的術士來解釋這些文字的含義。一會兒,有個人想起了先知但以理,就像在十個世紀以前,在埃及的王宮中有個人突然想起了約瑟一樣。
但以理來到國王麵前,他擅長辨認神秘的字跡。他從上到下,又從下到上,認真研究這些奇怪的文字,他看到了一些認識的字母,並拚讀出來。即使拚讀出了這些字母,他還是無法解釋出真正的意義。 有一個詞是“彌尼”或是“彌那”,是猶太人通用的硬幣或重量單位,大約是一錫克爾的五十倍。有的字母隻不過起到一個連詞的作用,還有一個詞可能表示半個硬幣或重量單位的一半,也許是指波斯人……
總之,這些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說:“尼布甲尼撒是一個彌那,尼布甲尼撒是一個彌那(重複說這一句話隻是為了加強這個言論),伯沙撒你隻有一個錫克爾,波斯人是半個彌那。”
如果用英語解釋就是:“偉大的尼布甲尼撒的帝國,在你的領導下已經淪落成了一個弱小的王國,啊!伯沙撒,你將會被波斯人分成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