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山人現存文集版本提要(2 / 3)

《陳白陽集》十卷附錄一卷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陳仁錫閱帆堂刻陳、沈兩先生稿本。

陳淳(1484—1544)撰。原題:“古美陳淳道複父著,同郡錢允治功甫校,從孫仁錫編。”卷首有錢允治《陳白陽先生集序》(萬曆乙卯〈1615〉)、傅汝霖《陳白陽先生集序》(萬曆乙卯〈1615〉)。附錄一卷有張寰《訪白陽先生敘事》(嘉靖甲辰〈1544〉)、張寰《白陽先生墓誌銘》及眾人題跋、唱和詩多首。是集為其從孫陳仁錫編定,故附錄資料較詳。

《陳眉公先生全集》六十卷卷首一卷

明崇禎間刻本

陳繼儒撰。陳繼儒死於崇禎十二年,此集是他死後由其子陳夢蓮從七千餘頁笥稿中選出刊行,由門人後學校刊梓行。原題:“華亭陳繼儒仲醇父著,男夢蓮古澹父、夢草山賢父、孫仙覺天爽父仝纂。”原計劃將陳繼儒一生所作分為四刻:“先以第一刻六十卷梓行,度費約而力勉漸支。第二刻二十卷,詮次遴寫,續即授率。第三刻二十餘卷,尚欲搜討遺失,以成全書……四刻則名別集,約二十卷。”但最終隻刻成了第一刻3.卷首有方嶽貢《眉公先生全集序》,總目後有其子陳夢蓮題識,並附所撰《眉公府君年譜》,及《空青先生墓誌銘》(未署名,當是陳繼儒退出科舉後所作)、熊劍化《陳征士行略》、洪瀾謹《陳眉翁先生行跡識略》。

《陳眉公集》十七卷

明刻本

陳繼儒(1558—1639)撰。原題:“雲間陳繼儒仲醇著。”原書有殘,自目錄卷二始,故無序跋。北京圖書館藏有《陳眉公集》十七卷,為萬曆四十三年(1615)史辰玉刻本,或與此書為同一刻本。

《陳山人集》

明刻本

陳鳳(?一1547)撰。鳳,字羽伯,無錫人。遊於縉紳間。俞憲《盛明百家詩》後編合姚谘所貽詩集及其子奉上存稿,輯為《陳山人集》。

《處實堂集》八卷《續集》十卷

明萬曆刻本

張鳳翼(1527—1613)撰。卷首題“長洲張鳳翼伯起”。《續集》十卷,卷一、二題《甲乙稿》,卷三、四題《丙丁稿》,卷五、六題《戊己稿》,卷七、八題《庚辛稿》,卷九、十題《壬癸稿》,蓋分年編排。《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錄《處實堂集》八卷,凡詩四卷,文三卷,《談輅》一卷。有王世貞序、徐顯卿序。

《東遊草》一卷明刻本

陸應陽(1524—?)撰。北京圖書館藏,未見。《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錄有陸氏輯《廣記》二十四卷,王重民提要言陸應陽有《鳴雁》、《采薇》等十餘集。申時行《廣輿記序》雲:“海內縉紳衿弁,聞伯生名,爭倒屣撇席,引為上客,以故燕、趙、齊、魯、河、洛之間,足跡殆遍。”陸應陽為申時行門客,故敘其行實多虛誇之詞。欲得實況,可參看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豐對樓詩選》四十三卷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陳大科陳売佐刻本

沈明臣(1518—?)撰。原題:“甬句東沈明臣嘉則父著,從子沈九疇箕仲選。”依次類編,每類目下標明校者、詩數及分卷,如目錄卷第一樂府下:“廣陵陳大科手校,共得三百四十七首,標為二卷入梓。”陳大科序雲:“先生從子箕仲為選其諸體詩各若幹卷,總題曰《豐對樓詩選》”,“唯餘之任,遂稍次之,付諸剞劂,屬五羊太守陳堯佐領其事”,可知此書為沈明臣從子九疇所選,陳売佐出資,陳大科任校刻。卷首有陳大科《豐對樓詩選序》(萬曆丙申〈1596〉)及吳郡王世貞元美敘(《沈嘉則詩選》)、長洲劉鳳子威敘(《明月榭詩稿》)、四明屠隆長卿敘(《句章先生全集》)以上三文為舊序。

又據陳大科序,沈明臣尚有《折柳編》諸小刻。今存《蒯緱集》二卷,明嘉靖間刻本,有嘉靖四十五(1566)年自序。《用拙集》一卷《帆前集》一卷,隆慶間刻本,原題:“句章沈明臣嘉則著,雲間馮子喬校選。”(《帆前集》題:“雲間朱察卿邦憲校。”)有朱察卿序(隆慶二年(1568)(《用拙集》),莫是龍序、朱大口(原字不清)跋(以上《帆前集》)。二書俱見《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錄。另查北京圖書館收有《用拙集》一卷《丁艾集》一卷(明隆慶刻本)、《蒯緱集》二卷《丁艾集》一卷(明刻本)。又《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八集部?別集類存目五有《越草》一卷,“此集乃萬曆己卯(1579)明臣適鹽官時所作,留其稿於錢氏者。鹽官地近禦兒,故越境也,因經《越草》為名”。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