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某些小衛星或者行星人造衛星上設立了大型信號中轉站。它擁有龐大的太陽能光電板,發射信號采用高頻光子,並且多台機器同時運作,所以高清視頻的接收和發射完全沒問題。當然了,在一般情況下還是采用低頻毫米波進行通訊,因為星球上建立的射電望遠鏡功能相當強大,不使用太浪費了。高頻信號收發裝置和低頻儀器有很大不同。低頻接收儀是通過大麵積的接收裝置捕獲足夠多的電磁波,然後通過電磁波激活物理電學上的宏觀震蕩電路來分析獲得的信號,它就要求必須達到一定的電磁密度。高頻信號接收儀的原理是通過大麵積的接收裝置捕獲特定頻率的信號,並經過光電轉換獲得信號密度和發射頻率。在理論上,隻要接收的光子頻率確定,人類就隻需要通過解碼就可以獲得理想內容。通過類似於激光的設備,人類可以將信號準確的定位在數萬光年外的星體表麵,而生物光電板的產生極大的提高了光電轉換效率,其龐大的設備群對於接受微弱信號極其靈敏。在21世紀30年代,人類就可以進行星體間大規模通訊了。
在這個地方我覺得有必要對所謂的增透膜進行一些物理學的分析。傳統上,人類認為增透膜是通過光的幹涉效應降低發射光強度以獲得更多的目標電磁波,並且也有諸多複雜的公式計算出理想的結果。事實上公式的結果是無可厚非的,但理念卻存在很大的謬誤。我們知道光的反射隻有兩種可能:一是電子的康普頓效應,二是原子核的激發退激輻射效應。原子核相對於原子來說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們隻需要考慮電子對光的康普頓效應。光在增透膜的兩個表麵進行反射,內層表麵反射的光子在經過將要進行康普頓效應的電子身旁,擾亂了電子軌跡,阻止了正要輻射出的光子,其本身能量也因為幹涉效應消失。但是電子在脫離同相半波長的幹涉區域後立刻輻射光子,這個光子因為擾亂導致方向變成了向內輻射,而根據能量守恒定律,消失的那個光子則重新出現,或者被電子吸收經退激輻射,或者直接經電子引力減弱能量後穿透原子輻射到周圍。也就是說增透膜很大程度上是改變了電子輻射光子的方向,而不是光的幹涉直接使光子消失。
當然,我們可以假設另一種可能性。假如後麵反射來的光子擾亂電子,並被電子吸收,那麼電子就含有兩個光子的能量,但這隻是暫時現象,光子在一瞬間又輻射出去,這樣增透膜的效率就達到了理想效果。不管哪種方式,我們都可以義正辭嚴的說:光的幹涉效應隻是光子的宏觀效應。光不會在幹涉中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降低能量。否則能量守恒定律就成了擺設。在研究這些問題的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考慮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電子輻射光子是瞬時的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通過常識,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電子輻射是需要時間的。根據以往的知識,我們知道電子是弦的極度塌縮造成的,它的周圍時空是扭曲的,根據光的折射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根據愛因斯坦的說法,光是不具有靜態質量的,它對時空就不具有扭曲的能力。而電子卻可以順利的輻射出各種頻率的光子,我們就可以這麼說,光的波長是電子輻射的時間差造成的。電子無論吸收哪種頻率的光子,我們都可以在它含有光子的時候把它們看做一體,輻射出來的光子之所以不同,是電子宏觀的頻率不同,導致不同的輻射時間差。
我們知道光是有一定波長的,增透膜的增透原理就是相同波長的光相差半個波長,導致後發光子擾亂了電子輻射。這個過程我們有必要仔細分析一下,電子中已經吸收了一個光子按照正常情況它應該順利的輻射出光子,但是後來的光子在這時候到達電子附近,光子想要擾亂電子的輻射過程,它的能量就必須作用到電子上,也就是有所損失,而事實上光子應該完全被電子所吸收。假如兩個光子不在相同方向上,且正好相差半個波長是無法發生幹涉效應的,這也是增透膜必須具有一定厚度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這麼說,電子在吸收第二個光子的時候不是瞬時的,而是具有時間先後順序的,它按照光子的波動特性從波的開端開始,與第一個光子幹涉性的逐步吸收,導致兩個光子相容在同一個電子中。兩個光子的波在電子中互相疊加,等同於消失無蹤,但他們的能量並沒有消失,而是加持在電子中,使得電子的特性發生某些改變。
參照雙光子輻射一節的內容,我們假設電子吸收光子後會有三種可能的改變:一、電子動量增加;二、電子因光子的吸收導致電荷被屏蔽,發生躍遷;三、電子因為吸收光子,使得電子質量增加,導致它周圍的時空更加扭曲。前兩種模式我們已經討論過,現在看第三種模式。假如光子使電子塌縮的更加嚴重,導致時空更加扭曲,它就必定更加靠近原子核,這與電子躍遷模式不符,所以我們隻能摒棄。我們假設原子核外層電子具有更高的能量,因為電子在遠離核子的時候必須克服電荷引力做功。在實驗科學領域必然做過這樣的監測,物理學家們發現這樣的現象:吸收了大量光子處於激發態的電子,有更多的概率處於原子外層軌道,而原子一旦發射過後,電子就逐漸回到內層軌道上。雖然我們無法拍攝出輻射視頻,但是根據兩種狀態的原子比較,我們也可以輕易得出電子躍遷和輻射退激的模型。這在不考慮核子引力的情況下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