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通過研究發現,氧元素、氫元素或者矽等其他任何元素,都是由基本的質子、中子及電子組成,它們唯一不同的就是組合的基本粒子個數不同,但是在宏觀上卻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比如你可以坐著氫氣球飛上天空,但絕對無法坐著裝滿鋼鐵的球體飛上天。在生化反應方麵這些差異更加明顯,但凡有些化學基礎的人都明白所以不再舉例。通過這個我們似乎可以推理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假如一顆大腦含有與常人完全不同的原子,它將會產生出常人無法解釋的思維模式。甚至人類大腦的進化也是和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具有很大相關性的。其實人類對大腦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但人類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還是局限在觀察樣本、研究病態細胞基因這些層麵,製造出機器大腦還是屬於科幻類別的東西。盡管如此,機器大腦的製造也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起碼在理論上這東西是可以搞出來的。但是因為它實在是一件驚悚的事情,它也許會聰明的令人瘋狂甚至單單一顆頭顱就可以滅掉整個人類,所以我們必須慎重。
暫且不說這些枯燥的玩意。人類絕大部分工作被機器人取代之後,人類為了自身的延續和社會的優良運行,不得不采取了更優質的社會管理模式。所謂的市場化經濟模式和競爭機製完全無法使用,請想象一下一個社會機器人不需要工資不需要吃喝住宿,也不會出現弱智的錯誤和鬧情緒,資本家還願意雇傭人類嗎?在商品層麵來說,由於科技的進一步提高和完善,生產力得到更高的效率,商品堆積如山根本消費不完。僅僅靠市場調節,消費提供的社會流動資金怎麼足夠?假如到現在還有人提出所謂的市場不好資金不足,那隻能是係統問題,這是人類自身的悲哀。難道人類社會出現的問題,你希望你的寵物能夠解決?有些事情幾乎是必然趨勢,現在你不做將來總有人去做。社會的發展會告訴你,你無論幹什麼,幹或者不幹,它都緩慢的向前推進永不停息。
人類為了不被自己滅絕,有些事情是該做了。當一個社會基本穩定並完善起來,各行各業的人類就可以安享人類科技帶來的幸福生活,生活的壓力則完全詮釋成對未來命運的恐懼。全人類在經過近乎翻天覆地其實不過是細節上極其微小的改變後,終於不再擔心饑餓和病痛,也不再擔心想要消費的東西手裏沒有足夠的資金。一切條件具備後,人類終於明白了兩個事情必須人類來完成:藝術和科研。因為計算機並不具有想象和創造的功能,為了物質豐富的人類能夠在精神上獲得慰藉,一批又一批的藝術人才投入市場,數不清的各種娛樂產品飛的漫天都是。人類甚至每天擔心的是到底該觀賞哪個娛樂節目,因為太多了。但是人類自己明白這些東西必須投入更多的人力,但卻要對其質量做出要求,並進行嚴格的分級製度。質量好壞在網絡或現實中一眼可知,但無論產品的好壞藝術群體的生活是完全沒問題的。另一方麵,人類為了對抗來自宇宙的危險和對人類自身未來的憂慮,人類投入了巨大的生產力進行了外太空探索並進行星球殖民行動。
可以這麼說,19世紀至21世紀是科技超高速發展基礎理論完善的時代,但22世紀則是人類探索宇宙熱血沸騰的時代。
在木星大紅斑工作了一年多,星艦運載了將近30萬噸的液態氫,這雖然不是個太大的數目,但恐怖的地方在於星艦數量眾多,幾乎每一秒都有一艘星艦升入太空與空間站完成接軌。空間站的數目不詳,但是根據王偉等人的計算認為這種空間站應該有數百艘,平均載重在1000億噸左右,畢竟金星和木星的距離可不是小數字,那可是近百億公裏的距離啊。要是運載個幾頓幾十噸的物資估計連油費都不夠,嗬嗬說笑了。
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王偉等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監測著星艦的機器,一組組參數在不斷閃爍並沒有出現過什麼差錯。在2125年1月15日,王偉他們進行了一次艦外檢查和維修任務,其實也沒出現什麼大問題主要是張閃羅斯他們在艦內憋的太久,想出去散散心,結果艦外的亂流差點沒把羅斯給吹到遠處變成木星原著居民,眾人嚇了個半死隻能放棄木星探險的夢想回到星艦。根據地球基地科學家對木星的計算,得知木星的重力加速度約是22m/s?是地球上的兩倍多。不過木星是個氣態行星,個頭大的離譜大氣層更是濃密的可以。在大紅斑處,星艦內的重力儀表顯示重力加速度是7m/s?,和地球上的幾乎沒有差別。星艦在濃密的大氣層裏懸浮著,宇航員出艙後自然也是懸浮在空中,所以王偉等人感覺木星和太空差別不大。不過星艦內的生活可就不同了,由於有重力可是方便了許多,腳踏實地的感覺令人舒服。